历史悠久,贡献卓越。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前身为1946年创立的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1948年,独立为东北大学音乐科。后随东北大学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科改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1958年,音乐系全员划出,成为组建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的主要基础。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建制的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是学院的四大主系之一。2001年,音乐系扩建并更名为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70年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高级音乐艺术人才摇篮,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名师荟萃,桃李天下。众多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如董清才、吕金藻、尚德义、甘柏林、刘振邦、韩冈觉、刘尚琨、徐光荣、姚涌、孙树林、冯伯阳等曾在这里工作。学院现有教师86名,其中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省学科领军教授、省高级专家各1人,省拔尖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省教学名师各2人,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81人,本科生531人,建院以来,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如刘云智、杨静茂、唐建平、魏廷格、唐永葆、李晓、赵聪、王丹红、徐之彤、李晓冬、刘兴辰等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杰出艺术家,还有一大批优秀学子成为省内外专业艺术高校和院团的领军人物。薪火相传,百年树人,学院师生不断续写着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辉煌乐章。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突出,艺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学院依托的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为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目前,音乐学院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3个专业,下设9个专业方向。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音乐基础理论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附属中等专业学校等8个教学系部。学院各专业教师团队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音乐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音乐表演类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与音乐创作与表演省级创新团队彰显出学院一脉相承的优势与特色。近年,在“以创作为核心,表演和理论研究为两翼,助推吉林音乐腾飞”理念的引导下,学院不断丰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涵,持续推进“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作,“育人以德、授艺以道”的教育教学宗旨得到了完美呈现。
创作展演成果喜人,国际国内交流广泛。学院各专业带头人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长白山文艺奖”等业界大奖,他们出版的学术专著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学院多次举办、承办了如国际单簧艺术节、中国音乐美学高峰论坛、长春国际钢琴艺术节、“国乐长春”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是我省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基地。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国际间的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是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等国际名校的共建伙伴。另外,学院的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创作研究交流中心、甘柏林民族器乐表演创作研究中心、数字音乐共享中心、俄罗斯音乐研究中心、歌剧艺术教研中心等音乐研究实践基地,为立足我省,集成、辐射全国音乐产业,推动特色音乐文化的交流、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艺术实践层次丰富,服务社会文化繁荣。学院在“以艺术实践反哺教学、以服务社会为担当”的理念倡导下,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 其中“高雅文化进社区”和“百校美育工程”两项艺术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吉林艺术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吉林艺术学院民族实验乐团和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乐声合唱团不但持续提升了实践教学层次,还使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为繁荣我省人民文化艺术生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着力地域文化传承,抒写白山黑水情怀。学院坚持以东北地域文化传承为重心,在“东北沦陷时期的音乐”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音乐”研究、“中国萨满音乐的社会价值”研究、“融合地方地域特色推动传统音乐传承”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还着力弘扬和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品牌,通过积极参与长白山森林文化节、长春市民文化节等大型展演活动,不断将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同地域文化的发展传承互通互融,发掘和讴歌白山黑水的壮阔历史与人文图景已成为音乐学院历代建设者的共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