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系列学术讲座(一)
张伯瑜《审视音乐的双重视角》
10月12日,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博士生导师张伯瑜教授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四楼音乐厅举办题为《审视音乐的双重视角》的学术讲座。本讲座以采自不同地区的音乐作为实例,以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视角来解释音乐的不同含义,使我们进一步理解音乐作为艺术的和文化的双视角与功能。此活动由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承办,音乐学院院长郑艺主持,学院相关师生到场聆听。此讲座拉开了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系列学术讲座的序幕。
张伯瑜,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造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1998年,张伯瑜先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留校任教,期间留学芬兰图尔库大学,1995年获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音乐学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继续任教至今。他以其丰厚的民族音乐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实践,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学术发展在西方音乐学资料编译、研究视角,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见解。
本场讲座张教授围绕“音乐是国际语言吗?”“音乐是艺术吗?”“音乐是用来听的吗?”“好听的才是好的音乐吗?”四个看似常识性的问题切入,指出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似乎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是在“艺术”内涵之外,音乐还有着多重的功能。张教授指出:尼采曾说:“没有音乐,人类的生活将是一个错误”。以前常常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认真思考着音乐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人类社会在一年十二个月里都会发生什么事情?把这些事情整合起来可以发现如下特征:其一,物质生活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在此,出现了各种生产劳动,并由此而展示出人类的科学精神;其二,宗教生活维持着人对生命的理解,在此,不仅产生出了各种信仰,而且还衍伸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礼仪;其三,审美活动提升着人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定义着人作为人的本性,成为了人类精神的粮食。用不同风格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向我们阐释了在世界范围的音乐生活中,音乐还有着多重的意义,体现着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文化内涵。
本次讲座张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的示例,由浅及深的为在座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使我们懂得了理解音乐的意义与价值应超越单纯的“艺术”界面,在物质的世界、信仰的世界和精神(人文)的世界,中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撰稿人:王颖
摄影: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