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信息 实时信息 管理规定 常用下载

【第八单元】发言述要|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9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9 浏览量:

    7月9日14点,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八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本单元共设置六个分会场,分别由11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21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论述发言。



第一会场

徐欣小组:互动与构成:社会历史情境下的中国北方说唱曲种




主持人:徐  欣




评议人:张君仁




徐  欣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乐器的“物性”与“物志”——中国北方说书中的乐器研究散论》

    该发言将乐器这一“物品”视为社会化的产物,以中国北方地方性的说书始终存在以两种主奏乐器分别表演相同曲目的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临沂说书中的三弦书与坠子书日渐普遍这一发展特征。发言人认为,这恰是乐器身份的历史语境及其意识形态逐渐剥离的过程,也是当代语境中更为多样的实践性需要逐渐凸显的过程。




孔崇景  上海音乐出版社技术编辑

《论陕北琵琶书个人演奏风格的多样性》

    发言人认为,表演陕北琵琶书盲艺人在学习过程中,因乐器的形态、构造、音律不规则,并且每位师傅教授方法各异,以及后天艺人摸索经历等多因素结合下形成不同风格。该发言根据艺人弹唱过程分析陕北琵琶书音乐的生成,揭示人与乐器之间的互动,从艺人学习演奏琵琶的经历来展现出陕北琵琶书音乐“调口”形态的多样性。




吴玉堂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河西宝卷的源流与现状》

    该发言简要介绍了河西宝卷的当下状况,且就河西宝卷的源流问题做了梳理。发言人认为河西宝卷的形成可溯源至明清时期,民间宗教家们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敦煌变文和佛教深厚影响的基础上,注入了民间宗教思想并进一步俗化而成。




魏育鲲  西安音乐学院讲师

《从凉州贤孝看明清社会的“孤残安顿”与“教化”》

    发言人认为,“孤残安顿”以及“教化”一直是国家必然面对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基于此,该发言以流行于甘肃武威地区主要由盲人表演的说唱形式“凉州贤孝”为研究对象,阐明此种说唱形式的形成原理,从而进一步探讨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赵晓楠




评议人:孟凡玉




张春蕾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

《曲牌【山坡羊】历史发展中的典型性与多样性》

    该发言通过相关史料对在中国戏曲、曲艺、器乐曲种中广泛存在的【山坡羊】曲牌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发现这一曲牌在明代到达传播顶峰后出现了曲牌声乐与器乐的分化。同时,发言人认为,【山坡羊】在其发展中体现了相辅相成的多样性与典型性两大特征。




汪  媛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江西戏曲剧种中的“帮腔”研究》

    发言人以高腔为例,认为帮腔不仅显见于赣剧、弋阳腔、孟戏、东河戏、九江青阳腔等保留大量高腔剧目的剧种之中,也藏“声”于赣东、赣西、瑞河、抚河、武宁等多地的采茶戏剧种之中。该发言以帮腔为切入点,对江西多个剧种进行分析归纳,通过阐释“一领众和”的多态性和共通性特点,探究各剧种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贺  宇




评议人:杨玉成




刘厚宇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海南黎族传统音乐校园传承》

    发言人通过对海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三进”活动开展情况的一系列考察后,发现其师资主要是所在学校的教师及本土演艺界黎族歌手,对民族音乐专业素养及黎族文化功底不足。该发言指出,黎族传统音乐学校传承表面化倾向严重、传承的错位,是现代教育体制作用下高校忽视传统音乐在专业与师资建设的表现。




刘心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唱三“探”:论中国民歌< 茉莉花>在美国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法探索与文化解读》

    该发言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通过《茉莉花》这一作品在“世界音乐”、“西方音乐史”,以及“学院男声合唱团音乐实践”三种教学情境之下所引发的不同话题进行讨论与文化反思,深度阐述教学法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联性。




庆歌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蒙古族传统器乐资源在现代高校专业化器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特色教学课堂的推广与应用为例》

    该发言以蒙古族传统器乐资源在专业化器乐教学中的传承为切入点,以具体教学案例为支撑,通过列举专业化器乐教学现状、传统器乐资源的重要性、高校在民族器乐艺术传承中的举措三个方面摆出现状、提出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阐述在现代教育体制下,蒙古族传统器乐教学的传承与推广问题。




尚永娜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河大附中金玉梅老师的传统音乐教育情结》

    该发言通过对传统音乐爱好者与践行者金玉梅老师的一系列介绍,并结合她对学生从开封盘鼓到河南豫剧、宋词乐舞等开封本土传统艺术的教育经历等事迹的采访为基本素材,阐述并总结了其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四会场

荣英涛小组:冀中音乐会研究




主持人:荣英涛




评议人:张天彤




齐  易  河北大学教授

《冀中“音乐会”的当代传承》

    该发言把目前冀中音乐会这一乐种的传承方式分为固守传统的传承、师徒关系的传承、吸收女性会员的传承、吸收本村小学生的传承、校园传承、拨款维系传承等几种类型,且对其特点进行剖析和比较。发言人认为,冀中音乐会的民间乐师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传承传统音乐的各种方式,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局内人卓越的创造精神,也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光明前景。




荣英涛  中国音乐家学会编辑

《京津冀音乐会的曲目构成》

    发言人通过对冀中音乐会的相关文献进行细致分析与考据,发现京津冀音乐会共有不同名称的音乐曲目722首,且目前尚有大量乐社和乐谱没有被纳入到学界视野。此外,发言人对这些曲目的多元构成也做了一定的阐述。




王先艳  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以传承的视角再论传统乐谱的功能与性质》

    发言人认为,传统音乐除了运用于打击乐的状声字谱外,至少还有律名、演奏的指位与手法、音阶与唱名三种记录方式。由于不同时期产生的记谱方式关系密切,其思维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亦相互影响,这种现象将利于传承的特征融入到各自的音乐实践之中。该发言结合冀中音乐会及其他的民间乐种,以其传统乐谱教学过程为讨论对象,阐述了不同谱式在传承中的功能与性质。




饶  曦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韩庄音乐会大曲〈泣颜回〉研究》

    该发言以选择韩庄音乐会为研究对象,在校正与分析大曲《泣颜回》的记谱、音位的过程中发现一套大曲不止于一个“调”,且“拍”显示以“六”为“宫”,“身”的曲牌呈现三种不同宫音位置,“尾”的曲牌则出现两种音阶结构。发言人通过阐述大曲《泣颜回》所出现的三宫同属一均,证实了黄翔鹏先生提出的“同均三宫”理论框架。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乌兰其其格




黎咏棋  星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以蒂莫卫·赖斯的模式探究客家筝派的传承与发展》

    该发言运用民族音乐学家蒂莫卫·赖斯所创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人创造和经验”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模式观照客家筝派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以客家筝曲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出水莲》为例,探究客家筝派的“生成过程”,并阐述“赖斯模式”在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李巴达拉胡(其其格)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布里亚特长调演唱中的唱词特征及“诺古拉布日”以〈阿拉塔日嘎纳〉的分析为例》

    该发言以《阿拉塔日嘎纳》的分析为例,表明布里亚特歌和歌唱的背后存在着一种凝练的、重复的、系列化的程式性元素在支配它,这些元素表现为一种特定的风格化唱法,并融于其旋法当中。因此这些民歌便“成为”长调,反过来又成为歌唱须遵循的规则。由此可见,布里亚特长调在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演变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且扩大和丰富了蒙古族长调的意蕴。




李明明  阿坝师范学院助教

《音乐学视域下“赞”之源流初探》

    该发言以音乐学为立足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发现“赞”在最初是作为仪式中的一种辅助性的口头“唱发之辞”和“扬言以明事,嗟叹以祝辞”的辅助性文本。形成书面的具有文体性质的“赞辞”和仪式中口语化的“赞辞”是在后期分流演化而成。此外,仪式“赞”作为赞辞的重要一脉,因有着自身的发展路径从而表现出自己不同的特征。



第六会场

关意宁小组:东北地域文化观照下的传统音乐本体分析教学研究




主持人:关意宁




评议人:肖文朴




姜  超  沈阳音乐学院学生

《科尔沁地区弓弦乐器潮尔声音观及传承现状的思考》

    该发言通过田野调查与采访,并结合潮尔琴的相关历史文献,分别从其历史与形制 、其音色“古老的”的缘由、以及目前其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这三个角度对潮尔琴的音色以及演奏方法进行阐述与分析。




常馨月  沈阳音乐学院学生

《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黑龙江卷〉中汉吹曲“尾巴”分析以及理解》

    发言人首先概要的介绍了黑龙江省鼓吹乐的概念,而后针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黑龙江卷》鼓吹乐部分中汉吹曲整体架构的末尾部分——尾巴,进行从种类、概念以及曲谱的结构划分三方面展开阐述与分析。




郭澍瑾 沈阳音乐学院学生

《京剧荀派剧目< 红娘>音乐研究》

    该发言以荀派剧目《红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在沈阳京剧院的实地考察为研究基础,梳理了京剧《红娘》的剧目构成要素。此外,发言人通过观照京剧传统戏剧目的构成为基础,阐述了当代文化背景下其音乐结构及剧目功能的问题。




徐  烨  沈阳音乐学院学生

《京剧【四平调】音乐研究》

    该发言主要将沈阳京剧院表演剧目中的【四平调】唱段为例,立足于音乐学的学科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四平调】的唱腔结构与其对剧目的作用两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在地方文化影响下,这一唱腔的本体特征。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