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共设置六个分会场,分别由十一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二十三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论述发言。
第一会场
刘桂腾小组:中国“萨满式文明”中的器•身•声•礼

主持人:刘桂腾

评议人:萧 梅

王晓东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秘行于民间的萨满信俗——九台汉族大神“出马”仪式音乐》
该发言将文献考索与田野考察相结合,通过讨论“出马”信俗在民间秘行的社会基础、文化动因、仪式音乐的功能等问题,将汉族跳神音乐与满族萨满音乐、东北二人转唱腔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汉族萨满音乐形成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特征。

苏毅苗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花腰彝“基摩”歌路研究》
发言人多次实地调研,将目光聚焦在“仪式”语境,通过观察记录花腰彝执仪者的歌唱行为,研究其声音、身体与“彝”人认知之间的关系,讨论名为基摩的执仪者在人与鬼神之间用歌唱来通“路”的方式问题。

师立军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汶川尔玛释比响器研究》
发言人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记录汶川一带作为人神之间沟通媒介的玛释在民俗活动中的仪式行为,以及对执仪者所配备的响器的功能与形态的研究,探索释比的“器”与“声”在仪式语境中的音乐文化属性和宗教隐喻。

焦 健 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当代萨满疗愈中乐器的应用》
发言人认为,当代的萨满疗愈是一种仪式性的音乐疗愈活动。该发言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式田野调查,将萨满疗愈置于“萨满式文明”的语境中,从医疗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审视乐器在当代萨满疗愈中的机理和应用,阐释萨满疗愈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第二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施 咏

刘源源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
《初探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民族器乐传承——以高校二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为例》
发言人认为,当代二胡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单一角色方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各民族、各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该发言受《溪山琴况》“弦、指、音、意”演奏技巧与审美观之间相互关系的启发,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阐述了适用于现代教育体制下高校二胡专业学生的全方位、系统化教学模式。

梅予馨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课程在美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的设立、发展、反思与探讨》
该发言通过对多位在美国高校中乐团授课教师的访谈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理论与技术层面,对在海外开展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关于教学资源、学习周期、演奏技术、声部设置、演奏风格,以及文化隔阂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关于课程设立与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

尼释丹 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中学音乐教师(研究生在读)
《民歌教学在初中音乐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该发言在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当下初中民歌教学课堂中出现了学生参与热情不足、教师传授方式启发性不强的双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变措施。发言人认为,应融合多元民族音乐元素对比教学,实现音乐教材本土化;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职业水平与专业水准。

欧阳平方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口传·表述·认知·场景——黔东南雷山苗族芦笙音乐的习得过程研究》
该发言通过田野考察,以黔东南雷山苗族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芦笙在乐理文化和民族文化中衍生的概念问题。发言人指出,芦笙音乐习得过程是以“口传身授”之方式予以进行的,是一种“过程性”的“口传文本”。他认为,进入苗家人的芦笙用乐认知语境,与芦笙文化主体进行交流与对话,是探索与解答苗家人为何要进行芦笙用乐实践以及如何赋予芦笙音乐以意义等问题的重要路径。
第三会场
议题: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

主持人:乔志亮

评议人:刘 红

许馨月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东北鼓吹乐丧葬仪式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杨小班鼓吹乐棚为例》
发言人认为,民间文化多带有民间信仰色彩,人们极度重视丧葬活动。该发言通过对原生态民间礼俗乐社杨小班鼓吹乐棚的实地考察与相关文献考究,梳理了其发展源流,并阐明随着时代发展,当下鼓吹乐棚已不在民间喜宴上出现,但在丧礼中依旧传播的特征。

张 弛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伊斯兰教民族视角下的回族诵经“音声”——黑龙江省回族家族聚会中的纪念亡⼈周年仪式为例》
该发言从黑龙江地区伊斯兰教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以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家族聚会模式中,纪念亡人周年仪式中的诵经为主体;通过实地考察且对不同学习经历的阿訇进行采访,对其历史与当今现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王冰凌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汪立三心中“更北更北的北方”——从汪立三的两部作品谈其“北大荒情结”》
该发言记述汪立三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期间的艺术文化相关事迹,主要阐述其记录歌剧《洪湖赤卫队》乐队总谱、对文工团员音乐理论辅导、创作歌曲《北大荒的姑娘》和指挥歌剧《货郎与小姐》等经历,说明文工团的艺术经历对汪立三此后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第四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李祖胜

评议人:田耀农

田耀农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艺术学院教授
《雅乐与中国传统音乐》
该发言通过细致分析当代“雅乐”在学术界被边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标明虽然“雅乐”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处于缺席状态,但是雅乐的价值定位对中国音乐的价值追求的影响深远,不仅对当代美育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其它乐种具有重大的引领规范意义。

胡 南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三重表述》
该发言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魏晋时期文人音乐活动的“游戏性”外在表现为切入,以“玩乐于掌指之间”的“移情”情怀为事实根据,揭示魏晋时期文人音乐外在表现之下的“伦理性”框架以及“审美性”原动力,进而阐释该时期音乐话语所具有的三重表述内涵。

姚 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民族性/口承/书写——中西音乐思维模式之多重关照》
发言人通过相关资料梳理、对比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认为中世纪是“口头性与书面性相互交织”的时代,这证明人类存在某种共享的、基于口头或书写信息技术的音响感知与认知模式。此外,发言人强调,应跳出“民族独有”的既定思维,客观地探索中西音乐的差异,探索人类口头表达文化共同的深层密码。

胡婷婷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艺术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启示》
该发言以古筝表演专业视角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发展与继承性,阐释了在音乐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不断频繁的背景下,利用中国传统演奏美学思想,将传统音乐审美艺术与现代音乐表演相结合,使得现当代古筝表演艺术既保留中国传统审美观点又具有当代创新意识。

赖森强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
《仪式场域中的多重声景建构——以江西省万载县亭下村丧葬仪式为例》
发言人认为,当代民间丧葬仪式中多重音声的叠加现象逐渐普遍,流行音乐或其他表演形式常出现在丧葬仪式场合。该发言以江西省万载县亭下村为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运用声音景观概念对该地丧葬仪式场域中出现的儒、释、俗等多元性声景进行分析,阐明多重性声景在仪式场域中的构建原因、方式和特征,以及功能体现模式。
第五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刘 雯

评议人:肖文朴

张晓涵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豫剧板胡的伴奏风格》
该发言将豫剧的伴奏音乐的核心乐器板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以形态分析、史论结合等方式,通过对豫剧板胡的溯源和形制、豫剧板胡的演奏技巧对风格形成的影响、豫剧板胡伴奏风格与豫剧流派唱腔的联系以及豫剧板胡的现状与发展等方面的探究,纵向梳理胡琴在豫剧伴中的伴奏风格。挖掘戏曲主奏乐器的文化内涵,对板胡在豫剧伴奏乐队中的演变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

张筱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豫剧现代戏历史脉络研究》
该发言以传统豫剧与当下文化相结合的豫剧现代戏的几个阶段的划分及考察入手,充分展现其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丰富性及规律性,并通过阐明豫剧现代戏音乐发展的整体脉络,显示出其在各个阶段所达到的水平与模式特征。

周晓岩 湖南邵阳学院讲师
《傩缘——傩师傅的傩戏人生》
该发言以傩戏的湖南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桃林村为田野调查对象。经记录得知,桃林村的傩戏是集傩戏、傩祭、傩舞于一体的民间巫傩艺术,且以傩师法事唯一继承人傅刘祖清口述的从业经历为论证素材,阐明当下桃林傩戏的传承现状。

李晓婷 安徽艺术学院讲师
《黄梅戏改革与其产业延展述解》
该发言阐述了黄梅戏从戏曲形态内渐变到现代化变革中在多层次传播形态构成的产业中发展状况。发言人认为,虽然黄梅戏及其探索戏剧和影视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然而由于三者表演形态分离,将造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并且,黄梅戏艺术价值如果用经济维度简单衡量,将弱化其表达社会生活的力量。
第六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崔晓娜

评议人:万钟如

庞 洁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博士研究生
《城市街区的音乐声景与空间叙事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
该发言以“大唐不夜城”这一项目的主题街区为例,运用音乐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细致分析其作为空间叙事主体唤醒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方式;作为历史音乐媒介对城市声景进行意义的再生产的方式;以及社交媒体跨越时空局限并彰显城市形象的方式,客观地审视城市音乐文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辩证关系。

裴家丽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平遥真武庙“开字形”后台设洞古戏台声学效应初探》
该发言通过现代声学测量分析仪对首次发现的山西省平遥县真武庙古戏台的“开字形”后台窑洞进行实测和分析。发言人认为,“开字形”后台窑洞空腔扩声传声效应明显,是古戏台共振扩声技术的成功尝试,是山西晋中地区窑洞式民居建筑技术和戏曲艺术、共振扩声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高度融合的经验结晶。

金婧婷 韩国汉阳大学博士研究生
《齐尔品< 五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中国音乐因素探究》
该发言以齐尔品的一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的调式音阶、民歌、戏曲、民族乐器模仿与其特色的九声音阶及对间法,充分阐明了《五首音乐会练习曲》的艺术特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