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应邀为《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一堂题为《丝绸之路音乐与文化解读》的学术讲座。
张伯瑜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专著有: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llections (芬兰 Turku大学出版社);《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乐谱收集》(增订版,中英文双语。中国音乐理论金钟奖优秀成果奖);《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大学版协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译著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英译中);《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英译中);《中国音乐术语英译900条》(中译英);Chinese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中译英)。
首先,张伯瑜教授对如何看待世界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张伯瑜教授认为,我们应从世界的高度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架构一座连接自身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积极地了解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通过观察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随后,张伯瑜教授为学员们讲解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及其音乐文化蕴涵的价值与意义。“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其重新释义,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中央音乐学院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成立了专项音乐小组,并取得了丰硕的音乐教育实践成果。张伯瑜教授为学员们介绍了四条丝绸之路,表明丝绸之路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张伯瑜教授强调,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交流为各国音乐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养分。
最后,张伯瑜教授与学员们分享了他在丝绸之路采风时整理、收集到的珍贵的音乐视频和图片资料,如陕西的《尺调双云锣坐乐全套》、甘肃的《兰州鼓子》、“通渭小曲”《大红袍》、甘肃民歌“花儿”、甘肃藏族地区的寺庙音乐、新疆的木卡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冬不拉独奏、以及伊朗、土耳其、伊拉克等其他国家的音乐形式。张伯瑜教授讲到,“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其作为中外交流的通道和符号。这条路上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也留下了中国人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及通过中外商业的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所获得的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理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意义体现在中外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跨时空的音乐流传。张伯瑜教授指出,“丝绸之路”的音乐是现实的、地域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希望大家可以跨出自身音乐文化领域,放眼世界音乐文化再来审视自身,以便更好地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课程的学习,学员们对音乐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如何发展蒙古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