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非遗Day17 | 康炜老师主讲《基于地域、民族文化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

时间:2019/11/14 浏览量:

    11月13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康炜老师为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培训班讲授了一场题目为《基于地域、民族文化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课程。

 

 

    康炜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助理 作曲系主任。自幼学习音乐,200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著名作曲家徐孟东教授。

    主要作品有:单乐章交响乐《祈》——为吉林艺术学院70华诞而作;《祭》为管弦乐队而作;《唤》为两只曲笛而作;《故乡的炊烟》为男中音、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等。舞蹈音乐《问天》、《意向图腾》;话剧音乐《安 我可以和你一起死去》、《天诫》、《南门客栈》、《画皮》等。还为10余部电影和电视片创作了音乐。

    他的创作曾在TMSK刘天华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比赛、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作品比赛中获奖,同时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创作项目资助。

 

 

 

 

    康炜老师将课程分为中国音乐的地域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中的文化基因和关于草原文化的当代音乐创作三个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康炜老师为学员们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情况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介绍了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十五种地域文化。在艺术创作领域,地域性主要是指特定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民族性主要是指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和艺术精神;现代性则是指现代艺术家把握世界、表现自我的独特方式。现代艺术发轫于西方,但并非西方的专利,而是跨文化的艺术现象,是东西方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产品。东西方现代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具有类似或相通的艺术特征。康炜老师指出,我们要创造中国本土的现代艺术,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国现代艺术重视个性,往往更加强调民族性,提倡个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强调个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则是中国现代艺术独具的特征。

 

 

    第二部分,康炜老师带领学员们欣赏了叶小纲的《喜马拉雅之光》、徐孟东的《惊梦》、郭文景的《愁空山》和谭盾的《鬼戏》等四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片段。叶小纲的旋律弥漫着纯粹东方文化色彩,同时广泛吸收采用了欧洲创作技法表现,符合世界人们欣赏习惯的纯粹的中国文化。徐孟东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室内乐《惊梦》中选择了长短参差、高低有致、起伏婉转的富有音乐性的传统戏曲念白——昆曲《牡丹亭》之《惊梦》中的片段,作为构成作品的基础对位元素,并在音乐创作中进行时空方面的重组。郭文景受巴蜀文化影响,执着于自己的故土,执着于故土的音乐,感受故土的生活,因而从某种角度说郭文景是“地道”的中国作曲家。郭文景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川腔川调”,具有浓厚的巴蜀气息。谭盾自幼深受荆楚文化的熏陶,作品中的素材、主题、结构、节奏与文化内涵等内容无不暗含着传统音乐元素,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的特征。

 

 

    第三部分,康炜老师以旅德博士王珏的《马头琴协奏曲》和蒙古族青年作曲家于梦石的作品《神歌》为例,为学员们阐述了关于草原文化的当代音乐创作。中国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正是由于众多的文化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和弥补。因此,我们要对我国音乐文化一视同仁,缺少一个或者贬低任何一个都是不理智的。

 

 

    康炜老师指出,在新的起点上,中国非遗要主动作为,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率先在带有战略性、统摄性、纲领性、持久性的精神层面实现转化,在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公益事业、创意产业等层面实现创新,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成果,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