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松原市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前郭县成吉思汗文化园管理中心主任亿力齐,在前郭县实践基地为学员们讲授了一场题为《非遗及如何开展保护工作》课程。
亿力齐 蒙古族,现任松原市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会、前郭县成吉思汗文化园管理中心主任。多年来,从事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及保护工作。曾先后任前郭尔罗斯电视台首席新闻记者11年,主持申报了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55项省级非遗项目,撰写了《郭尔罗斯瑰宝》《陶克陶胡》等书籍,主编前郭县10余本非遗丛书。
课程伊始,亿力齐老师以非遗概念的国际界定、相关名词解释为切入点,铺陈出我国非遗的概念、分类、资料状况等知识;而后为培训学员们梳理了蒙古族历史文化中的非遗脉络,并对“游牧生活”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冲撞与交融所产生的非遗进行了重点讲解。亿力齐老师指出:我们非遗传承的工作者要认清历史,要深入民间了解活态传承,将百姓口口相传的文化保护起来,才能将文化传承下去。
亿力齐老师围绕前郭县地区非遗工作累积的成果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学员们身边的非遗工作;亿力齐老师以申报成功的 “陶克陶胡”和“乌力格尔”等蒙古族非遗为例,解读了非遗政策在蒙古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非遗保护工作中所收集的珍贵影像资料。
接下来,亿力齐老师讲述了蒙古族马头琴非遗申请的波折历程,并解读了非遗申请过程中必有的百年历史依据条例,使学员们对于非遗的认定方式、如何进行非遗保护以及非遗申报等有了充分的了解;通过前郭县非遗现状普查发现,查干萨日习俗、雅布干乌力格尔等多数口传心授文化的现处于濒危状态,亿力齐老师指出:在非遗中,一张蕴含民族文化的古老照片意义要比一场精彩的演出重要的多,我们要将非遗工作的重心放在民间,越是为数不多的越要挽救和传承。
课程尾声,亿力齐老师就如何传承非遗问题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提倡保护非遗要从保护语言开始,要积极参与非遗的社会活动,将非遗引入校园中。最后,亿力齐老师在以实例分析了现今非遗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后讲道:在传承文化精神的同时更要注重正确的民俗形式,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引导社会各界保护、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