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非遗Day9|洪潇楠副教授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保护政策知识》

时间:2019/11/06 浏览量:

    11月5日,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洪潇楠副教授为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培训班学员讲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保护政策知识》课程。

 

 

    洪潇楠  副教授,吉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吉林省传播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艺术批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在上午的课程中,洪潇楠副教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两方面谈起,她首先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的必修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着足够清晰的认识。洪潇楠副教授从《世界遗产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比入手,进一步详细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义、措施以及计划制定步骤等的内容进行了举例说明。

 

    洪潇楠副教授为学员们讲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她指出,非遗保护与文物保护不同,不是将之前的实践内容原封不动地流传下去,而是要通过适当的修改和润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随着时代共同发展下去。随后,她对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建议学员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和宣传,来引起人们对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兴趣。

 

    在下午的课程中,洪潇楠副教授从我国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方面向学员们讲解了当下对于非遗保护的政策知识。针对非遗的主要特征分类、以及传承人群的权利和地位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而指明了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实践这一关键点。她以清末民初的著名刺绣家沈寿等为例向学员们说明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尾声部分,洪潇楠副教授为学员们介绍了中国非遗的发展情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工作提出的指导思想和观点,明确了传承人接受培训的理念与目的性。以韩国非遗的“江陵端午祭”项目为例,洪潇楠副教授明确了非遗不存在抢注申报。按照《公约》规定,缔约国都有将其领土上的某项非遗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权利。我们保护、弘扬遗产应秉持正确的态度,在各自的领土上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