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非遗Day5|金士友教授主讲《音乐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音乐》

时间:2019/11/02 浏览量:

    11月1日上午9时,在2019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郭尔罗斯蒙古族培训班》上,东北师范大学金士友教授应邀为学员讲授一堂题为《音乐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音乐》的学术讲座。
 
    金士友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主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音乐和音乐人类学。

 

    金士友 艺术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早年曾任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的作曲和演奏员,1980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校大提琴专业,1988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国立大阪大学艺术学系,师从世界著名音乐学家山口修教授,于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日本担任国立大阪大学特聘教授,国立千叶大学客员研究员,关西学院大学客员教授。现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

    首先,金士友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综合的阐释。他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提出、发展过程、历史追溯等多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金士友教授讲到: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和纪念性,文化遗产又分为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将二者进行了特点对比,物质遗产是不可传承、不可再生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再生可传承的,并着重提到“人”是非遗中重要的因素,突出了“传承”二字。此外,金士友教授还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以及地域性七种特点,并根据吉林省内的几类非遗为例,讲解了非遗的性质、价值以及非遗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

 

 

    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知识。金士友教授分别阐述了“民族”与“民间”二者的概念,并与学员探讨了“音乐成品”与“音乐作品”的不同点。随后,金士友教授分别讲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民间音乐的分类、特征与价值以及民族民间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另外,金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部分吉林省非遗名录,突出了目前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课程的第三部分,金士友教授主要讲授了音乐人类学的有关知识点。他分别介绍了音乐学这门学科及其所要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他希望学员们能将“音乐”与“文化”相联系,从专业的角度研究非遗、保护非遗和传承非遗,能运用多样化的知识来为我国的非遗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