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非遗Day5 |徐敦广教授讲授《蒙古族民歌演唱风格与声音形态特征》

时间:2019/11/02 浏览量:

    11月1日下午 ,在2019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郭尔罗斯蒙古族培训班》上,东北师范大学徐敦广教授应邀为学员讲授了一堂题为《蒙古族民歌演唱风格与声音形态特征》的学术讲座。

    徐敦广 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声乐与教学研究、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当代音乐》杂志主编、中国音协全国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声乐学会主席、长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被授予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荣誉称号;2014年、2017年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及《艺术学最具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近年来,曾受邀在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高校举办30多场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

    徐敦广教授从非遗工作开展的视角阐述了蒙古民歌的特征及其发展策略,并与学员交流了蒙古族民歌和其他民歌在演唱风格与声音塑造方面的异同。

    首先,徐敦广教授对蒙古族民歌的特征进行了总结。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内容多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以短调为主、长调为辅的形式进行演唱,生活气息浓厚,群众接受度广。徐敦广教授以人们熟知的《鸿雁》《天边》等歌曲为例,阐述了蒙古族民歌在旋律中所彰显出的民族优越感和独特性。徐敦广教授在聆听了学员未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现场演唱后讲到:蒙古族民歌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这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文化具有多样性,艺术亦是如此,声乐源于文化的滋养,声乐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后,徐敦广教授根据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发展现状,对其传承工作给予了专业的建议。现今,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仍以口口相传为主,能够以谱例方式流传的民歌不足半数。因此徐敦广教授指出,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理论的培养和累积,非遗传承人肩负着传唱民族歌曲的重任,同时也需要以文献的方式对其音乐文化加以记载和呈现。

 

 

    徐敦广教授与现场学员探讨了蒙古族民歌和其他民歌在演唱风格与声音塑造方面的异同。学员表演了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和蒙古族特色唱法呼麦,而后徐敦广教授也向学员们展示了专业唱法与蒙古族特色唱法的异同,徐敦广教授的专业示范令学员们赞叹不已,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徐敦广教授进一步与学员们分享了歌唱时的九字诀窍:咬住字,搭住气,归好韵。

 

    最后,徐敦广教授指出,本次研培活动的意义是帮助学员能够唱好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能够讲好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故事,能够将郭尔罗斯民歌教给更多的人。课程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至此,2019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培训班》第一周的课程圆满结束。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