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第六单元】发言述要|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9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9 浏览量:

    7月9日8点3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六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

    本单元共设置六个分会场,分别由十一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二十四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述论发言。



第一会场圆桌会议:
音乐民族志书写中的影像思维与方法


主持人:程俏俏



评议人:刘桂腾



汪  洋  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讲师

《影像文本与文字文本的互为转换》

    该发言阐述了影像文本与文字文本的转换问题,从视听思维和叙事结构两方面来展开叙述,且重点强调音乐影像志中的“纪录”并非是对人与环境的全盘托出,而是创造性的有机运用。此外,她指出,要避免学术文本与拍摄大纲的概念混淆,且在构图上要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力图叙事的流畅与精准,多方思考以保证作品的品质。


吕钰秀  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

《学术操守与影像伦理》

    该发言从人文关怀与学术道德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了在音乐影像志拍摄中关于学术操守与影像伦理方面的问题。发言人指出,在记录的过程中,出于对人权、文化、历史的尊重,从项目申请到团队创作阶段应保持相当程度的透明度,重视镜头内的真实性与艺术性间的权衡。


张  阳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导演

《音乐影像志的田野实战经验》

    该发言以其作品《吴门琴话》为例,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分享他的田野实战经验,主要讨论了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对自身及作品的定位和语言与影像形态关系的问题。此外,对于同期声在影像志中的立场,发言人认为,声音在音乐影像志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不仅利于即时生活重现,更利于叙事架构的环境完整。


程俏俏  上海行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导演、总监

《多样性的音乐文本》

    发言人认为,音乐影像志相比于纪录片更注重专业报告和对音乐本身的纪实,且能够多维度的再现观察对象。当前,影像志不仅拓展了原基于文字或谱面展开的音乐研究之可能性,同时其自身独具的、超越传统知识载体的功能与意义日益凸显。发言人展望,应使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更为规范化,并以此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交流,由此反哺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



第二会场
钱茸小组:语言音乐学对中国地域性音乐研究的助益
 


主持人:钱  茸



评议人:张伯瑜



高彩荣 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语言音乐学视角的陕州梆子地域风格探究——兼谈陕州梆子的本土身份》

    该发言认为,由于陕州梆子长期以来都被混同为蒲州梆子,影响到了政府对陕州梆子剧团的扶持力度,也不利于理论界对此剧种的研究。发言人通过语言音乐学的“乐说”理论及唱词音声的显性及隐性“双六选点”研究方法,展现了陕州梆子的地域性风格特色,也是对陕州梆子“本土”身份的求证。


夏  琳 晋中学院副教授

《语言音乐学视野下的太谷秧歌》

    发言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将田野搜集的资料结合语言音乐学的分析方法,从唱词音声的显性和隐性音乐价值入手,对山西晋中的民间小戏——太谷秧歌的唱词音声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充分揭示了太谷秧歌的地域性音乐价值。


米  桢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语言音乐学视角的雁北耍孩儿戏音乐研究——以应县地区为例》

    该发言以“语言音乐学”为研究视角,从唱词音声的显性、隐性音乐价值及“乐说”三方面入手对雁北耍孩儿戏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与研究。发言人以应县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田野考察,认为该剧种有后嗓子唱法、折叠唱法、先咳后唱以及说多唱少的特点。


何方方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季平电影音乐“新音响”创作初论——以< 霸王别姬>为例》

    发言人从音高结构、节奏节拍、音色织体等方面入手,对影片《霸王别姬》中的新音响创作进行概念归纳、特征梳理,充分把握新音响在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中多层面形式与内容的特征,阐释了新音响在90年代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郑荣达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康熙四字为宫说浅析》

    发言人认为,尚存的清代乐律理论文献中,讨论康熙钦定的乐律和阐述清前传承的传统乐律问题两类文献间有一定的相通性。而康熙钦定的乐律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存在相同内容的用语,用着不同的术语或符号的现象。该发言将通过个人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献,就清代康熙乐律理论与传统宫调理论存在的差异和关联展开分析解读。



第三会场
议题: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


主持人:齐  易



评议人:杨玉成



陶  雅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东北鼓吹乐文化》

    发言人认为东北鼓吹乐发展到民间后使鼓吹乐的表演场域、乐人身份、功能都发生了转变,但它仍具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功能,并兼有民间性、社会性、心理性的文化属性。该发言主要以东北鼓吹乐表演场域改变的成因、其音乐的特质及功能、仪式音乐中人物的文化属性三部分为讨论主体,把东北鼓吹乐放置在社会历史诸要素中进行阐述与剖析。


金铁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萨满教与萨满教音乐对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以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为例》

    该发言认为由于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族四个少数民族共同信仰萨满教,所以萨满音乐对这四个民族的传统音乐的影响具有一定共性。通过分析可知,萨满教“万物有灵”的思想,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萨满歌曲在音调、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对其传统音乐的形态产生影响;规范化的萨满歌舞仪式的程序,为其民族传统音乐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  沛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的当代传承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姜信子、崔丽玲的访谈为中心》

    该发言以延边地区盘索里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与功能,以盘索里的传承人姜信子、崔丽玲的口述为切入点,结合民族学的研究视角,探究其历史背景以及艺人各时期的生产方式,揭示其在社会变迁、人口流动的过程中盘索里发展与传承的模式。发言人认为,朝鲜族盘索里的传承相对乐观,同时也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


第四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万钟如



评议人:乌兰其其格



丁  博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禁忌:唱与不唱——岷江上游地区藏、羌人群的音乐行为与观念阐释》

    发言人以民族音乐学为研究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以在岷江上游地区人们的音乐表演为例,阐明了该地民众由于各种信仰的影响,其音乐的行为与观念已受到“性别”、“空间”与“时间”的多方限制,从而衍生了约定成俗的“不唱”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充分探究“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冯楠舒  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古戏台匾联的声学解读》

    该发言通过对古戏台匾联内容涉及对声效的描述研究,发现其表达的是声源经戏台声学构件作用后的综合效果,不仅彰显了古人从音量和音质两个维度对戏台声效的追求,同时也指引了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方向。发言人认为,此类夸张的声效描述深化了古戏台的科学文化价值,是古戏台“声境文心”的核心和解读古戏台声效的窗口。


哈斯巴特尔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

《卫拉特蒙古人的英雄史诗< 江格尔>及演唱传统》

    该发言通过田野考察来记录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的演唱者江格尔奇表演该长篇文学作品的过程,且细致介绍了史诗风格的确立,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江格尔奇。发言人分析并解释了选段内容、演唱曲调、唱词,将不同江格尔奇演唱《江格尔》的记录进行分析与解释,细致总结了《江格尔》演唱传统的演变与消亡的背后原因。


贺  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地缘、业缘结构下的村落二人台》

    村落的内部的基本关系已经在时代发展变化中,以地缘关系与血缘为基础,从而衍生出一种以职业为轴心的业缘关系。该发言以土默特地区蒙汉杂居杨家堡村的坐腔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乐队、表演曲目、民间习语的考察与分析,探讨地缘、业缘结构下“打小班”的职业性、流动性和商业性,说明了同一村落坐腔会与打小班是地缘—业缘结构下的“同一音乐群体”和“不同音乐群体”。最后,发言人阐述了被建构的传统,族际文化共享以及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三方面的问题。


胡东辉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筚篥艺术》

    发言人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学习发现,筚篥艺术主要流传在我国12个省份中,以及在筚篥为主奏的笙管系乐种中,通常按身份阶层将其分为僧、道、俗三个各具特色的流派。该发言主要对中国筚篥艺术的历史沿革、流传分布进行整理,进而从音乐形态、乐队编制等方面探讨笙管系乐种的艺术特征,阐明了中国筚篥艺术在中国的价值。


第五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评议人:臧艺兵



李嘉惠  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

《< 昆曲集净>曲谱研究》

    该发言从《昆曲集净》的初版信息刍议、所录曲谱存况统计、工尺谱对比分析三方面展开讨论,并在此谱研究过程中,对戏曲音乐研究方法及特殊历史背景文献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审视。发言人认为,该曲谱具有开创性与针对性,对唱腔的记录、曲谱的保存和昆曲工尺谱研究具有贡献,为失传剧目提供再度登台的可能性。


李文轩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师承关系看当下“杭州小热昏”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状态》

    该发言通过对杭州小热昏的实地调研与对目前仅剩的两位老艺人的采访中发现,目前其传承模式既有传统意义上正式拜师的徒弟,又进行着众多非正式师承关系的教学。发言人认为,由于不同的传承方式导致传授内容存在差异,使得新一代从业者在杭州小热昏的认知与传统样式有差异,继而对杭州小热昏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第六会场
议题: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主持人:徐  烨




评议人:杨  晓



其日木根  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社会变迁与音乐记忆——基于口述田野的镶黄旗乌兰牧骑研究》

    该发言将镶黄旗乌兰牧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梳理其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包含其人员的构成、运营模式、人才培养政策以及队员的学艺方式、演出情况等多方面内容。以此阐述镶黄旗乌兰牧骑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分析对其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


戎龚停  安徽省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礼制与俗化-中国花鼓艺术的主要生发动因解析》

    该发言从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社会学等角度,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各地花鼓文化进行了多角度考察研究,通过礼俗文化语境中来解析花鼓艺术历时生发与当下生态,说明其中的礼俗生发动因、文化生态景观以及相应的地域性特征,对中国花鼓艺术进行充分的宏观认知与理论解析。


孙唯一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乐亭皮影的历史选择》

    该发言指出,乐亭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其以乐亭方言为标准的唱腔和念白,形成了乐亭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发言人以乐亭皮影为研究对象,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分析梳理自二十世纪初至今的百年间,乐亭皮影自发之“变”与“不变”的适应性调整,重点围绕改革开放之后乐亭皮影艺人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选择,阐释在现代消费文化中,乐亭皮影的生存之道。


孙  云  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

《国家在场——佛教音声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

    该发言阐明佛教虽然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但不能脱离世俗社会国家政权的制约而自行发展。通过历史行轨可知,国家行政力量在佛教的历史流变中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发言人认为,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也影响着佛教以及佛教音声的发展变异,国家在场是佛教音声文化研究中研究的重要维度。


王  玲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历时性视角下祁太秧歌文化变迁》

    该发言通过对祁太秧歌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在共时为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时性研究方法,对祁太秧歌历史建构过程进行了纵向考察,并且对其音乐表演文本的历史变迁轨迹、传统的历史文献以及口述音乐历史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与观照。发言人主要阐述其管理、身份、表演场域、文化意义上的变迁,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与道德观念。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