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主题发言(二)|中国吉林·2020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 7 月8 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8 浏览量:

    7月8日上午8点3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第二十一届年会主题发言(二)准时于线上开启。本场会议的主持人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洛秦,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刘桂腾、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品分别以《镜头是学者的眼睛——音乐影像志的中国实践与使命》《“路学”视域下的史地音乐研究——以“秦直道”沿线高原联袂传统音乐文化考察为例》和《昆曲南套的戏剧动作联套特征及其音乐表现》为题进行了发言。
 
 
 
主持人:洛秦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刘桂腾  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发言题目:《镜头是学者的眼睛——音乐影像志的中国实践与使命》
 
 
    第一位发言者为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刘桂腾,他的发言题目为《镜头是学者的眼睛——音乐影像志的中国实践与使命》。刘桂腾教授从两个方面对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分别是“从‘志’到‘学’”;“从‘记录’到‘表达’”。
    在“从‘志’到‘学’”中,刘教授首先对音乐影像志作品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声音中国——生态音乐学影音民族志》、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了港台相关学术机构举办的《第一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和上海音乐学院设置“音乐影像志”方向硕士学位这三个被称其“2019年音乐影像志建设的主要事件”为实例,详细阐述了近年来中国音乐影像志事业由“志”到“学”的进阶。 
    随后,刘教授又以学会第16届年会的“影视民族音乐学”议题、第19届年会首设的“音乐影像志”展映专场及第20届年会首开的“音乐影像志工作坊”为例回望了“音乐影像志”在中国的实践历程。
    在“从‘记录’到‘表达’”中,刘教授通过两个田野实战案例(视频)阐释了影像文本在音乐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以及学科建设目标。
    第一个视频为纪事本末体 《果若.蒲溪尔玛还愿仪式》,刘教授讲道,所谓纪事本末体是借鉴我国史书编撰体例而命名的音乐影像志体裁,“纪事本末”式的结构方法,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1.以“长镜头”为原则建立事件时空关系(讲求来龙(本)去脉(末)的连续记录与呈现);2.有明确的对象但不干预其行动;3.以事件为中心的“全景式记录”。
    第二个视频为DV笔记体《羌族释比响器调查笔记/二里寨》。刘教授为大家解读了“DV笔记体”,称其就是使用影像语言书写的田野笔记,通常围绕一个叙事中心,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进行“碎片式”的记录。这种体例,不追求事件的“正面”呈现,而致力于时间“背后”成因的深度开掘;常常聚焦于中心事件以外的“事件”;通过近距离的人物访谈和日常交流等方式,追溯并逼近事实真相。其主要特点是:1.以交叉、立体的方式建立事件时空关系(不追求“事件”的完整记录与呈现);2.以人物为中心的“碎片式”记录;3.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深度追问。
    接下来,刘教授又对两种体裁进行了比较,认为纪事本末体适用于“完整性”影像文本的书写,它直击事件,旁观记录,置身度外,完整记录事件的过程和细节;DV笔记体则适用于“碎片化”影像文本的书写,它需要学者在场,参与观察,围绕记录对象从不同侧面深度挖掘事件的成因及其关系。
    最后,刘教授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讲道:对研究者来说,影像技术不是专业摄影、摄像师的专利,而是学者的眼睛,我们应当改变过往依赖于广播电视机构和社会影视机构,以及专业影视技术人员进行以“影像记录”为主要任务的局面。因此,音乐影像志的学科建设目标,有别于影视传媒学校——不以培养导演、摄影、摄像师等影视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而是培养具有音乐人类学专业视野和掌握影像技术并具实操能力的学术型人才。刘教授还强调:“音乐影像志”的学科属性既不是人类学的也不是电影学的,而是立基于音乐学学科的一个跨界交叉的新型之学,实现这个目标,当为“音乐影像志学”的学术担当和学科建设的使命。
 
 

 
杨 红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路学”视域下的史地音乐研究——以“秦直道”沿线高原联袂传统音乐文化考察为例》
 
 
    第二位发言者是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题目为《“路学”视域下的史地音乐研究——以“秦直道”沿线高原联袂音乐文化考察为例》。杨红教授在对“秦直道”沿线音乐多年的研究和其著作《“堑山堙谷,直通之”——“秦直道”沿线高原联袂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从三大部分对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第一部分讲述了秦直道沿线传统音乐的集合与史地理论构架,分别从史地理论的综合性、现实性与实践性;史地理论的空间拓展与“微观-中观-宏观”的立体化思维转换;史地音乐民族志的多样性统合书写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随后杨红教授从空间级序、文化类聚、音声景观和社会认同四个方面表达了她对于音乐地理学+区域音乐的研究所提出了的规划见解。她首先通过“秦直道”古今对比图以及12个段区的讲解、其著作《“堑山堙谷,直通之”——“秦直道”沿线高原联袂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考察与研究》的大概内容并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秦直道”沿线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整体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又通过展示“秦直道”与河套内外高原地区田野示意图,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更有利于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整合研究,并提出了时空坐标、社会场域、音乐事象、文化隐喻之四边形金字塔模型的研究模式。
    在第二部分“秦直道”沿线传统音乐的史地景观中,杨红教授先后分析了“秦直道”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作用和晋陕甘蒙的地缘文化,并结合自己的著作,分享了“秦直道”在北段、中段与南段的研究成果以及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手段与方法,最后得出了“‘秦直道’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宽的大道,对秦朝的政治和军事有重大的意义,以及秦直道对于沉淀和保留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也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的结论。
    在第三部分“秦直道”沿线传统音乐的区域化重塑中,杨红教授首先从黄河与草原的地理位置着手,分析了“秦直道”北段的音乐特征,以漫瀚调为例,从特殊的地理空间、辐射的社会动态场域、独特的音声景观和普遍的社会认知四个方面提出了漫瀚调与蒙晋陕区域音乐文化圈的构建。她讲道,“秦直道”的中段是一片广袤辽阔的黄色高原,在这样的黄土高原上,历史的沉淀、秦直道的贯通、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构筑了特有的文化样态。杨红教授以神木武镇圆庄科村社火排演的蛮婆演唱为例,分析了其腔调介于说与唱之间、音与音之间大量滑音连接和乐曲结构不规整的音乐特点。此外,杨红教授认为山陕梆子以及眉户剧等地方曲种音乐在河东、河西普遍流传,长期共存,共享于一个地理文化空间,不同的地方曲种最终形成剧圈这一地区性的区域文化综合体,从而彰显出区域音乐的特质和文化认同。
    杨红教授在最后总结中认为,“秦直道”挺立起新的音乐高峰。“秦直道”搭建起了高原联袂的统合平台,胡汉、蒙汉相交,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得该区域音乐个性鲜明,相得益彰。“秦直道”的高原联袂整合形态各异又兼容并蓄的音乐文化共同体,不同的音乐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实体。“秦直道”搭建起了异样丰富绚丽的音乐展示平台,这种路文化的传播,如同张骞出使西域所带来的民族交流的盛况,体现出了“路文化”的整体传播特色。杨红教授认为,道路研究可以跨越音乐事象点状认知的局限性,打破音乐品种之间的隔阂,使点与点之间构成一个有机关联的线性整体。重新审视道路音乐的价值和地位,仍需从“路学”大视野进行多方视域的整合研究,坚持跨学科理念,挖掘多样的音乐民族志表述,不断发现新资源和新问题。
 


张 品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题目:《昆曲南套的戏剧动作联套特征及其音乐表现》
 
    第三位发言者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品,她的发言题目为《昆曲南套的戏剧动作联套特征及其音乐表现》。张品博士通过昆区南套及其研究现状的回溯、戏剧动作的概念及可行性和若干具体案例的分析三个方面对昆曲南套的戏剧动作联套特征及其音乐表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昆区南套及其研究现状的回溯中,张品博士举出,明清两代留下了几百部昆曲传奇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十几到几十出折子戏构成的,若以折子戏为单元,把数据进行两两相乘的话,就有上千部的折子戏。其折子戏当中除了念以外,所有唱的部分都是由曲牌构成的,这些曲牌连缀起来使用,恰好是昆曲音乐的构成方式。
张品博士暂时给出了这样一个界定,即昆曲南套是昆曲当中由南曲曲牌组成的套数,也就是说一出折子戏当中,所有的曲牌南套戏曲,它连缀起来变成一个完整折子戏。但这句话如果说在运用层面上把它倒过来,在昆曲当中,所有用南曲曲牌构成的折子戏,都是昆曲南套吗?
    在解析这个问题之前,张品博士首先阐述了南套和北套的区别。她讲道,北套的历史脉络比较清晰,概念也很准确,北套的概念和套数的概念是重叠的,因此在南曲进入历史舞台之前,套数原来就是针对北曲而言的,所以它的定义是散曲或戏曲中联合两支及以上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的曲牌或曲子,称为套数。张品博士把它的界定条件总结为“五一原则及一个折子”,即:一宫一套一折一人一韵。接下来,张品博士又通过九宫大成中的仙吕宫来解析了南曲。以昆曲手抄剧本100册作为曲集,将九宫大成当中的仙吕宫的曲牌跟作品当中的曲牌去对应,即为双向筛选的过程,筛选下来的结果是392个折子。带着这些看上去比较凌乱复杂的一个历史上的原因和面貌以及是否可以与套数划等号的这个分歧点,就进入到了以前学者研究方向的多元化。张品博士比较认同的观点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即:肯定昆曲南套存在,南套不同于北套。例:王季烈《蠙庐曲谈》、王守泰《昆曲格律》《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钱南扬《戏文概论》、张敬《南曲联套述例》以及郑孟津《昆曲音乐与填词》。
    接下来,张品博士对戏剧动作的概念及可行性这一部分进行了阐述。张品博士认为,戏剧高于文学和音乐要素的存在。在她看来,戏剧动作是由一个又一个戏剧动作构成了行之有效的“戏剧节奏”,并作用于观众,最终传递出了一部戏剧作品的“戏剧性”。戏剧学理论是把戏剧动作这个内容和戏剧节奏戏剧性绑在一起的,戏剧性是结果,戏剧节奏是感知这个结果的方式,戏剧动作是导向这个结果的手段,这个概念显然是西方戏剧学理论的概念,但是张品博士认为它其实指出的一个本质已经远远超越了东西方的界限,它代表的是戏剧。总的来说是西方戏剧:破除动作模式-变化的戏剧节奏 -戏剧性;而东方戏剧则是:建构动作模式-稳定的戏剧节奏 -戏剧性。
    最后,张品博士以一系列的案例结束了今日的发言,并总结,昆曲南曲套数的联套规则由两套系统共同支撑,一套为表象系统,一套为深层系统,这两套系统依靠曲牌作为桥梁相互成全。张品博士还强调,曲牌的形式变化、剧情的演绎推进,包括音乐的具体表现都是为了服务于戏剧动作和帮助完成戏剧动作。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