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第五单元】发言述要丨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8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8 浏览量:

    7月8日15点5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五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

    本单元共设置六个分会场,分别由十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二十六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论述发言。


第一会场

议题:从宫观到民间:湖北地区的道教音乐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胡军





胡   军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袁野璐 武汉音乐学院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人·界·术:对当代湖北道教音乐保护的思考与策略》
 

    该发言认为,当代湖北道教音乐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值得关注:“人”,即对湖北道教音乐传承人的保护;“界”,即避免音乐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边界的模糊认知;“术”,即利用影音技术对湖北道乐进行档案式记录和音乐影像志的创作。





孙简简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女性地位在仪式中的转变:以湖北阳新民间道教仪式中的音乐展现为例》
 

    该发言者通过在湖北阳新“混元派”道教仪式活动中观察得出,当地对仪式中女性角色的禁忌,随参与人群和参与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发言中,发言者对女性参与仪式活动禁忌程度进行了描述,分析仪式中女性角色及其音乐行为,比较当地民众对仪式中女性角色接受程度的差异,剖析当地传统观念的传承及变迁。





冯立黎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员行为与音乐表现:湖北通城县道教仪式中的角色转换问题》
 

    该发言者以湖北省通城县民间道教丧葬仪式为研究对象,探究人员行为的特点在仪式中的体现。发言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人员的参与和互动。研究道教仪式过程中,旁观者参与仪式以及与道长的互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其二,仪式中道长角色的转换问题。分别从神明角色、亡者角色以及执仪者,来探讨不同的角色各自的音乐表现方式。其三,执仪者身份轮换性特点。通过对掌坛、高功等成员间的“轮岗换班”现象的观察,来追究背后的原因。





龚道远  武汉音乐学院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将影像手段作用于民间音乐的反思:以湖北恩施民间道乐为例》
 

    湖北恩施的民间道教团体,以从事超度仪式为主,维系着农村社会的生命循环。现今,成员老龄化严重,长期随师口传心授学艺的传统受到挑战。该发言者认为,利用影像手段记录和传播,对民间仪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且有助于学者更快进入田野,但如何平衡、利用影像手段记录和传播变成了一大问题,这关乎学者的心术和对田野论理的考量。



第二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孙  凡





评议人:刘  雯





蒯卫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两个< 天韵社曲谱>版本比较研究》
 

    该发言以两个《天韵社曲谱》版本为研究对象,就其中异同进行研究,并对其剧目、折子戏及曲谱和唱腔等方面的比较,探求《天韵社曲谱》的传谱精髓理念以及杨荫浏先生的唱曲规范。发言人指出,天韵社的横向传承与传播突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主要以同期雅集、跨社会唱、国际交流等方式为主,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家个体有时成为不同曲谱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不自觉地实现了昆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赖登明 福建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教授


《福建客家民间剧团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闽西北(三明) 民间剧团为例》
 

    该发言认为,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民俗活动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福建客家戏曲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发言认为改善福建客家戏曲生存环境,首先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其次需要加强剧团的管理。恢复地方戏曲的民俗功能,培养戏曲观众,营造演出平台,客家戏曲传承任重而道远。





李成秀 阿坝师范学院讲师


《高校教育视域下戏曲艺术教学模式探析》
 

    该发言提到,戏曲进校园如何能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系统化的戏曲课堂教学模式。该发言基于两年多的团队互助式实践教学,介绍了阿坝师范学院《中国戏曲艺术鉴赏》课程概况,剖析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新时代戏曲进校园途径和方法,推进戏曲艺术新发展。





李光华 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中国古代戏曲唱论对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教学的实践意义》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所有高校师生、声乐工作者所不可避免的演唱音乐体裁,也是声乐演唱教学的一个难点。该发言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唱论的研究,发现用古代戏曲唱论中的理论依据去指导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可以使歌者更加清晰地厘清这类作品在演唱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演唱更加贴近作品的原貌与中国特有的风格特征,并且对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会场

议题: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刘  勇





李  亚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说“桥”论江南丝竹(四合如意)的历史形成》
 

    江南各地“四合”类曲目的曲体结构与曲牌数量呈现多样化的形态。该发言以不同时代的民间手抄工尺谱本为依据,结合表演实践的历史维度,分析江南丝竹“四合”类乐曲的形态演变,进而探讨中国传统丝竹音乐的审美思维与文化认知。





李岩炜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五台山佛教用乐与其周边民间礼俗用乐的比较研究》
 

    汉藏并存,南北派兼有,笙管音乐供养是五台山佛教与其他佛教音声的重要不同。该发言以五台山佛教用乐与其周边民间礼俗用乐“八大套”为例,借助乐曲、乐谱的比较分析,探究佛教用乐与民间礼俗用乐之间的不同与相通之处及其连锁反应,提出“佛乐民存”与“民乐佛存”的观点。





林  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古琴指法谱字分析:以< 良宵引>为例》
 

    该发言以《良宵引》各版本为例,通过对其古琴指法谱字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增改指法可扩充乐句可影响琴乐旋律、谱字分析可寻找到琴曲各版本变化的内在逻辑、编者对于琴乐的理解与意趣,也会显示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





刘  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音乐系副教授


《陕北民歌的村落表达》
 

    陕北民歌兼具地域、革命、政治、历史等多重印记。该发言在连续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村民们集体生活中使用的音调,探讨民歌与陕北地方村落的互动关系,试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及当代变迁研究提供个案及新的视角,也为探寻传统乡村社会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提供思考。





路菊芳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节日认同中的隐喻——以彝族诺苏火把节仪式音乐文化为例》
 

    近年,节日成为各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实践过程中日渐兴起的普遍现象,各民族通过节日彰显其身份的认同。该发言以彝族诺苏火把仪式及其音乐为例,通过与祭祖仪式的比较,从节日认同的时空维度、地点和心理体验等角度,讨论仪式音乐与区域文化、经济纬度等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



第四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臧艺兵





评议人:王先艳





江  敏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研究》
 

    该发言以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多层面透视其传承过程。发言主要介绍了长辈教育与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发言者称,将苗族多声部民歌如何更好的教育传承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探究,有利于对其教育传承提供参考性,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源远流长的发展。





金  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该发言认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内容将会影响到社会及未来音乐发展的走向,发言者以一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角度,以如何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职责为目标,主动探寻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以增强高校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并希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为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事业尽到自己的努力。





李晓彤 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


《结合唐诗< 李凭箜篌引>及唐代大曲试析古筝曲< 箜篌引>》
 

    该发言以唐代诗人李贺诗歌《李凭箜篌引》为素材,借鉴中国古代唐代大曲曲式结构,从唐代大曲曲式结构、西方音乐曲式分析手法,和音乐所表达的意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庄曜先生所创古筝独奏曲《箜篌引》,并于结语处阐述了部分作曲家的观点。





刘  芳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古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苗族情歌研究》
 

    当下“走廊学”的研究范式已成为人文社科学术界日渐关注的重要领域,“古苗疆走廊”即为其一。该发言基于“古苗疆走廊”音乐文化之整体研究视野,以“三省坡”的苗族情歌为例,对其情歌的歌唱观念、分类、行为及其与社会环境之关系进行研究。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黄  虎





评议人:杨民康




张  虹 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达拉特旗蒙古族在文化融合语境下对传统音乐的认同》
 

    该发言从达拉特旗蒙汉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切入,以达拉特旗两位民间长调艺人口述为个案研究,阐述在蒙汉文化变迁、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蒙古族对于本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以及音乐认同。





张  丽   西南林业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


《作为族群认同文化表征的建构——大理周城白族传统婚仪中的唢呐鼓吹乐考察》
 

    该发言以田野为个案,立足史料溯源、依托前沿学科理论,考察白族传统婚仪仪轨的制度性和功能性特征,透析唢呐鼓吹乐与文化持有者心理结构和思想动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对唢呐鼓吹乐的用乐机制和白族传统婚仪的音声属性进行深描,以期解读唢呐鼓吹乐在白族族群认同文化表征建构过程中的文化意义。





蒋  聪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近现代依曲填词对曲调改编及变化的影响分析》
 

    依曲填词的曲在悠久历史长河中是否一成不变,这是个焦点问题。该发言以我国近现代民歌依曲填词的几个阶段为主线,通过对各时期依曲填词的民歌进行大量搜集分析,发现民歌新词旧曲创作已与各种唱法“联姻”,流行歌曲新词为主流,旧曲新“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词曲创新,解开了封闭忧虑的困惑。




俞卫娜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郭文景室内歌剧< 凤仪亭>的唱腔研究》
 

    《凤仪亭》中唱腔与乐队的结合,使其成为一部既有传统戏曲韵味但又区别于传统戏曲的“全新的”作品。该发言将目光聚焦于作品的唱腔研究之上,并从川剧青衣、京剧小生唱段及其与乐队结合时的音响入手,从而探析中国当代作曲家对传统戏曲与乐队布局间的追求及探索





张  倩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贵州黄道侗族乡“鼟锣”与还愿仪式曲牌互通的文化阐释》
 

    笔者2013年以来多次参与、跟踪“鼟锣”活动中发现,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的黄道侗族乡保存的最为完好、曲牌最为丰富。发言除对“鼟锣”的历史介绍外,主要通过对“鼟锣”与还愿仪式中的曲牌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二者不仅曲牌可以互通,而且是以傩堂戏为中介得以实现娱人、娱神之间的互换。



第六会场

议题:影视音乐民族志




主持人:程俏俏





评议人:刘桂腾





郭瑞姣 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


《客家地域民歌元素在人物刻画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影< 等郎妹>中的“润月”为例》
 

    地域音乐在影视创作中常用来揭示作品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品格、情感和命运,反映现实生活。该发言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电影《等郎妹》中的女主角“润月”为例,对客家地域民歌元素在人物刻画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些思考,期待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提供借鉴。





余顺顺 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视觉与听觉——影视民族音乐志记录的方法论取向》
 

    该发言认为影视民族音乐志的记录方式和研究观念虽受影视人类学及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的影响,但在方法论取向方面又有所区别。发言者认为,对影视民族音乐志记录的方法论取向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有必要加以学术性梳理和探讨。





杨  浩 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博士研究生 The Graduate Center,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民族志影片< 食人族之旅>配乐中的莫扎特》
 

    该发言分析了《食人族之旅》配乐与这部影片之间的有机互动,概述英语民族志影片中配乐的应用情况,指出欧陆克这部影片所用配乐的特异之处,进而概述莫扎特这部作品的相关历史和特点以提供分析所需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揭露导演如何将莫扎特的音乐用于该片的配乐以表达他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旅游业的讽刺。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