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第四单元】发言述要丨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8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9 浏览量:

    7月8日14点,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四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

    本单元共设置六个分会场,分别由十一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二十四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论述发言。


第一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崔玲玲



评议人:齐  易



田  薇  河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编辑


《传统与时代交织的冀中音乐会》
 

    该发言者就高碑店市和雄安新区考察过的音乐会,对冀中音乐会的变与不变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冀中音乐会从人员传承的性别和地域等等的打破、参与活动的范围和服务方式等等的转变,到演奏曲目、乐谱和乐器的变化都可见其应时而变,但他们对于传统的坚守不变,由此来探讨冀中音乐会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崔晓娜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鼓笛系乐种与中国传统乐种分类》

    该发言者认为,全国民族音乐教学中共有三种分类方法,其中的五项分类法,在教学和学术界的研究中影响较大。鼓笛系诸乐种在现行的乐种分类中有吹打乐、鼓吹乐、丝竹乐、锣鼓乐四个类别。该发言以鼓笛系乐种在当下存见多种样态为例,梳理鼓笛系乐种划分的条件与依据,探讨中国传统乐种分类理论。





胡  蒙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闽江中下游流域十番音乐传承与变迁》

    发言者将从长期田野过程中收获的大量材料以及自身体验出发,围绕“十番音乐”在该地区的生存现状,通过现存乐人、乐器、乐谱及乐曲几个方面来把握这一流域内“十番音乐”的整体特征,并试图阐释“十番音乐”在传承过程中的时代变迁。





张  澄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长盛不衰的“跃进吹歌会”》

    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是因20世纪“大跃进”时期的偶然机会而显赫,红及南北。时光已去60余载,该乐会依旧活力四射。该发言者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其得益于紧紧抓住了后辈人才培养、紧贴礼赞生活、注重技巧精湛化、演奏特色鲜明等特点。


第二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评议人:关意宁




刘贝妮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胡琴在板腔戏曲中的演变——以秦腔、京剧主奏胡琴为例》
 

    该发言者将梆子腔与皮黄腔系的代表性戏剧的主奏乐器板胡、京胡作为研究对象,以形态分析、史论结合等方式,通过对胡琴的历史渊源概说、板腔体戏曲简述、胡琴在板腔体戏曲中的形制及伴奏技法流变等方面的探究,纵向梳理胡琴在板腔体戏曲中的演变过程。发言人突破以往戏曲伴奏研究中“以乐论乐”的研究局限,深刻挖掘戏曲主奏乐器的文化内涵,以一个新的视角对胡琴在伴奏乐队中的演变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





张  强  成都大学副教授

《四川扬琴艺术》

    该发言者围绕四川扬琴中的曲本文学与伴奏艺术对四川扬琴艺术进行分析,指出其唱词引经据典,唱本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历史性,此外,四川扬琴的五方伴奏主要是以扬琴跟随声腔为主,并且其传统流派演奏风格独特,技法分明。





史盼盼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技术视域下的定州秧歌》

    定州秧歌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其现阶段的关键性问题。该发言者欲在技术的视域下分析定州秧歌,通过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及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技术视域下的定州秧歌进行研究,探索出演唱技术的高低决定了定州秧歌的艺术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则突显定州秧歌的时代性。





田金迪  重庆市潼南区职教中心教师

 《四川清音中“哈哈腔”的演唱方法分析研究》

    四川清音是四川、重庆一带的曲艺形式之一,“哈哈腔”是四川清音的特色润腔手法。该发言者根据前期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对于“哈哈腔”尚处于知识性介绍阶段,尚无系统完整的研究。继而在传统音乐理论学习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将以往局限于“哈哈腔”概况的介绍性视角拓展至“哈哈腔”演唱方法的分析,并通过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演唱个案呈现丰富的演唱方法。


第三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乔志亮




评议人:徐  欣





赵  越  雅乐传习所教师

《关于当代雅乐重建中律吕体系实践的汇报与思考》

    我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雅乐以其相对严密的体系性为特征相当程度上承载了我国古代乐理体系的支点作用。该发言者在常年的教学与实践中,将雅乐中争议较小,实践性较强的“律吕视唱练耳”部分应用于教育当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社会反响与较完善的从业人员基础培育,便将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





周敬宇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晓宇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当代教育信息化视域下的非遗传承研究——以淄博五音戏进高校为例》

    该发言者以五音戏进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承、创新及发展非遗文化;探讨在非遗传承面临老龄化、信息传递碎片化的当代信息社会冲击下,五音戏的生存态势;摸索当代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的发展规律,在为非遗进校园的信息化技术传承提供参考。





周  翔  成都文理学院副教授

 《传承即是最好的保护——记个人亲历的传统音乐学习谈对四川清音传承的思考》

    该发言者认为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分辨出 “腔”在歌曲演唱中和清音演唱中的差异,主动总结四川清音唱腔的特点,并用“合法内中生活法”的原则进行学习,才能将四川清音的音乐核心本体传承下去。





牛志远  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蒙古族传统吹管乐器“冒顿潮尔”的存承研究》

    该发言者探讨了冒顿潮尔作为蒙古族代表性的吹管乐器在民间、高校的存承现状以及原因,提出其在未来文化多元化趋势下可持续性传承发展的文化意义以及可行性建议措施。发言者通过对冒顿潮尔的研究发现,虽然蒙古族潮尔音乐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其中的元素有不同的存承形式,所以需找到适用于冒顿潮尔的传承发展体系。





杨  梅  绵阳师范学院教师、副研究员

 《基于地域文化角阀的北川羌族原生态民歌研究——以北川羌族情歌为例》

    该发言者以北川羌族情歌为例,主要从其与汉族地区情歌的关系和与茂县羌族情歌的关系展开探讨,北川历来属茂州管辖,而正是这种地域上的特点,使得北川羌族的性格具有兼容性,因而在其音乐中也隐约折射出北川羌族情歌与汉族、茂县羌族情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会场

议题: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




主持人:赵晓楠




评议人:陈吉风





李  放  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辽宁鼓乐反膛技法之乐学内涵解析》

    反膛是辽宁鼓乐艺人使用的一种传统作曲法,该发言者在研究中发现反膛其实是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都可为轴音的倒影,虽与欧洲作曲技法中的倒影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完全源自两种不同的创作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国民间音乐曲调发展手法,反膛为理论界一直未解的“七十个调”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解惑途径。





罗  旋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跨文化视觉:朝鲜族洞箫艺术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该发言者以历史文献、文物等为主要依据,梳理中朝国洞箫的传承与发展脉络,追溯洞箫“中——朝——中”的历史发展轨迹,重点阐述了洞箫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和途径以及回迁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洞箫声音的塑造及洞箫发声技巧,还通过对珲春市洞箫传承人的采访以及参与观察等形式进行个案分析,更深层次的挖掘了朝鲜族洞箫的文化功能,从而揭示了洞箫形态特征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互动与认知、变异与本土化等诸多文化现象。





马琦玥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延边“四物乐”的“口音”特征》

    该发言者以自身学习和研究“四物乐”演奏与教学个案为切入,分析总结出四个结论:其一,认识“传统有法”。其二,守候“口音法”的特质。其三,尊重“民族音乐感”。其四,实施“会通整全音乐教育”。发言者总结出,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坚守不能脱离鲜活的承载音乐的“乐人”,更离不开承载传统音乐精髓的口传心授之法。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杨曦帆




评议人:王先艳





马卓周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间小曲“绣荷包调” 传播中的共性音乐形态研究———以<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的谱本为例》

    该发言者以“绣荷包调”为观察对象,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绣荷包调的谱本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大量谱本的比较、分析,探究广泛流传、数量众多的“绣荷包调”在文本内容、曲调结构、内在阐释等方面具有规律性的共有形态,探寻区域文化下其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和传播特征,并总结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运用于传统音乐研究的相关反思。





王  丽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屯堡地戏的保护与传承》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屯堡地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而保留了表演的原貌,演出人员技艺精湛,但普遍老龄化且面对无人继承的问题。该发言者通过自身的田野调查,分析屯堡地戏的困境与原因,并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陈晓宇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争斗与共存:乡村非遗中的“边界”认同》

    “鹧鸪戏”传承人员关系的复杂化造就了国家非遗的一个特例“非遗剧种没有非遗传承人”。该发言者在通过自身近20年的田野作业基础上,对其生存状况及变异情况予以描述,探求上河村鹧鸪戏在诸多因素的干预下如何进行村民之间,村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互动,构建了怎样的文化空间边界和维系的秩序力量。





陈艺冰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广东音乐研究领域近二十年研究状况述评——基于中国知网所有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该发言者通过分析中国知网所有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出广东音乐研究领域关注方向多元、聚焦的热点主题、关注的前沿趋势等近二十年的研究状况,发言者将其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分享与讲解。


第六会场

议题: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主持人:胡  斌




评议人:杨  晓





胡斌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历史音乐人类学的中国语境》

    该发言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整体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认为西方“历史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语境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这主要与中国音乐史(古代、近现代)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传统及对意识更新的接受度有关。发言学者强调,虽然“历史音乐人类学”在中国不同音乐学科中的学术实践仍尚处讨论之中,将有着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打破学科壁垒,探求全面的学术认知,是每一位学者的追求。





江  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

 《“楚调唐音”歌吟之音乐特性研究》

    该发言者根据对当代唯一传承人歌吟曲谱的采集及口述资料的整理,通过对歌吟音乐形态、音乐文化、音乐审美的研究,解析古朴乐调中蕴含着的深刻人文内涵,从古诗词的文化脉络中分析歌吟音乐形态的生成规律,揭示口头文化遗产的音乐价值与魅力所在。通过对中国文人气质、审美意象的养成等进行时间维度的分析,总结歌吟之基本规律,为丰富吟诵音乐形态的地域研究提供参考。





姜  玥  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延安鲁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该发言者对延安鲁艺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分析出其与大众音乐的契合之处在于能够有效了解特定时期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精神,这对于延安鲁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该发言者还通过对延安鲁艺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影响、继承和发展策略及结束语等四个方面,研究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民族元素传承与发展。





潘永华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从文化语境看侗族大歌形成的内在原因》

    该发言者对侗族大歌产生、发展、演变和传承结合侗族所生活的文化语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侗族大歌的形成和侗族人特具有多层及众低度高的思维方式、地理环境和劳动生产、民族语言、群居生活和民族风俗有联系,而这五项因素也正是从文化语境看侗族大歌形成的内在原因所在。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