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8 浏览量:
7月8日上午10点2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三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本单元共设置六个分会场,分别由11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22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论述发言。
【第一会场】陈吉风小组 议题:王忠堂二人转音乐艺术研究
评议人:田耀农
《王忠堂二人转音乐艺术的文化属性》
该发言指出,王忠堂二人转艺术与东北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以东北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将其不断的吸收、融合、发展。在发言中,发言人通过对王忠堂二人转艺术演唱风格、唱腔唱词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论证了王忠堂二人转音乐艺术的独特研究价值,并强调,对王忠堂二人转音乐艺术的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东北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王忠堂二人转音乐艺术的传与承》
二人转的传承方式不仅直接源于自身的传统,而且有一股延绵不断的根脉,涉及其艺术特殊的生成规律、传承机制。该发言认为,王忠堂在秉承着“一做人、二讲义、三打基础、四演戏”的师训下,他的二人转传承之路历经了建国前的师徒传承,建国后的师生传承,再到现阶段由国家非遗传承政策主导下的传承人,王忠堂作为吉林二人转最具代表的国家级传承人,其自身的师承浓缩了吉林传统二人转的传承之路。
刘长明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
《王忠堂二人转艺术的音乐特征》
该发言提出,王忠堂老师在表演方面遵循一旦一丑的二人转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音乐唱腔演唱方面强调解决男女同腔音域平行的现行问题,合理分配上下句的结构。利用节奏、速度变化减轻男生高腔的演唱压力。遵循二人转人物跳进跳出的艺术规律。发言者以王忠堂老师的作品《西厢观花》、《猪八戒拱地》进行分析,经王忠堂老师改编创新的新剧目作品已经成为吉林省二人转表演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音乐艺术标志。
《二人转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角色衍化探究——以二人转传承人王中堂及其弟子王洪臣为例》
该发言以二人转传承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老一代二人转国家级传承人王忠堂与新一代二人转省级传承人王洪臣予以调查研究,通过对新老两代传承人传承经历的了解与剖析,阐释了新老两代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角色衍化问题,并由此引申出二人转传承关系与传承方式之变化等相关问题。
【第二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郭羿努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川剧高腔帮、打、唱模块结构及互动原理研究》
发言学者从川剧高腔的剧情与表演出发,探究川剧高腔曲牌的结构、帮打唱的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模块结构和互动特征。发言学者认为,川剧高腔程式性模块结构及互动特性被框定在了剧情与舞台表演之中。因为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决定了这些结构和互动特征的程式性,也同样是因为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使得结构与互动特征充满了程式性规约下的随机性。每一种模块的存在都有其音乐形态上的结果,以及在具体表演中的结果成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校非遗课程开发研究——以< 莆仙说唱曲艺梆鼓咚>为例》
该发言学者指出,课程开发成为高校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发言学者以《莆仙说唱曲艺梆鼓咚》为例,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育理念首次移植于高校非遗课程并探究高校非遗课程开发结合的时代契机,路径探析和实施效果。非遗课程开发应明确课程目标,强调整体把握局部重构课程内容,将非遗课程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强化非遗技艺学习。
《卫藏地区“缜固"唱法研究》
缜固”是卫藏地区传统声乐艺术重要的文化表征。发言学者通过史料查阅等多种方法对“缜固”唱法进行了初步探究,详细阐述了“缜固”的释义,发声原理,发音区别,类型及其音乐特征。发言学者认为它的发声方法、音乐特征与西藏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艺人运用“缜固”有不同的习惯和风格。在藏戏演唱中,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流派之间对“ 缜固”的运用也有差异,发言学者将进一步的研究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 缜固”在音乐形态上的体现。
【第三会场】 议题: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评议人:孙 凡
《历史民族音乐学在英文文献中的建构》
该发言者以比较音乐学至民族音乐学时期的相关历史的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历史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的建构过程,以此对中国的历史民族音乐学学科建构给予借鉴。
郝永光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文化艺术学部音乐系博士候选人
《中国扬琴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径考》
该发言者通过参考史料文献和考古学实物的方法,探讨东北亚汉字文化圈的扬琴传入东南亚各地区的历史背景、途径及时期,并把扬琴在东北亚地区的本土化转变与在中国的发展进行对比讨论,探索其根本区别所在。
《游走在“丝竹”与“弦索”间—广东汉乐乐器组合的历史流变考》
该发言者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关于广东汉乐的相关文献,发现广东汉乐曾与江南丝竹以及广东音乐形成“丝竹乐三姐妹”的形态,发展一段时间后广东汉乐这一名称才正式确立,为日后探寻其源流提供了重要帮助。
贾 冬 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副教授
《河南郾城彼岸寺经幢乐器雕刻考释》
该发言者通过对河南郾城彼岸寺北宋早期汉传佛教经幢的考察,对其中8件人首鸟身乐器雕刻的形制、属性、来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从中原地区中古时期的传统乐器组合形态、佛教文化中音声供养的信仰观念、汉传佛教僧尼的音乐戒律、以及寺属“音声人”等层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评议人:孟凡玉
江 山 上海音乐学院讲师
《伴奏对于曲种流派艺术的建构——以京韵大鼓为例》
该发言以京韵大鼓中的刘、白、骆三大流派为例,通过对乐(伴奏形成的音乐形态及与唱腔的关系)、器(乐器形制、音色、演奏法等)、人(伴奏主体——弦师)三者的分析,来探究伴奏之于流派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接地气”式跨种族传播路径探索——以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中国音乐文化中心为例》
该发言者以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中国音乐文化中心为例,从受众客体、传播内容与形式,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接地气”式跨种族传播的可行路径,并提出整体传播是传播的关键、传播内容具有普世性文化意义等思考和启示。
张 鑫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
《地方高校蒙古族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教学思考》
该发言者以蒙古族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入手,针对如何依托和挖掘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将其运用到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推进蒙古族艺术文化在学校进一步实践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评议人:杨 红
《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图谱建构研究》
该发言者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学、美学、史学、乐种学、结构学等,以及传统音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机构的组成、课程与教材设置、创作与表演形式、传播与传承体系、代表人物等内在的复杂、系统、结构关系进行了话语体系整体建构。
李环 Wesleyan University博士研究生
《坚守与改变:建国十七年京剧琴师的培养》
该发言学者以徐兰沅《我的操琴生活》为例,主要从学艺途径,教学方式,学习场所,社会观念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建国17年间京剧琴师培养中传统的延续和改变。
肖文朴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试论“空间”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多学科路径》
该发言者通过梳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空间观和区域观及多个学科的空间研究特点,指出音乐空间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固化了区域音乐文化观,目标主要为构建其教学系统,且多学科研究的杂糅状态研究似乎将其引向更深的学术领域。
【第六会场】
评议人:薛艺兵
《“即兴变奏”- 沟通演奏与作曲的桥梁》
该发言者认为,在八板的曲式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音乐学者的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转向演奏者,并从演奏者承担作曲角色这一关键语境来探讨汉族传统器乐作曲的发展。
张 珊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哈萨克乐器斯布斯额的传承方式研究》
该发言者认为,斯布斯额最典型的音乐形态是演奏时以喉音作为固定低音伴随管音始终,形成独特的双声音乐效果。因此发言者以2019年新疆、天津、北京多地的田野经历与学习体验为基础,研究了斯布斯额“声音-身体-作乐”的教习方式,并将学习过程分解,分析具体技术动作对斯布斯额声音感的影响,以频谱分析的方式展现声音变化的动态过程。
张书瑾 中央音乐学院2015级本科毕业生
《论黔西北教区苗族青年的复兴传统音乐及文化适应策略——以飞歌和芦笙传播的个案为实例》
该发言者以正在学习曾被族人放弃的苗族传统音乐——飞歌和芦笙的两个孩子为例,指出西北教区的苗族青年正在“复兴”一种以苗族飞歌、芦笙音乐为代表的“创新性”的传统音乐文化,意图塑造一种多重、多维的现代苗族的身份认同,以此作为穿梭于不同现实情境的文化适应策略。
《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该发言者聚焦于一群在上海的苗族务工妇女,基于“家门口的田野”,通过对其日常歌唱行为和私密聚会组织的参与观察,分析比较不同场合下,苗歌在歌词文本、演唱结构与歌唱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此类人群在城市中如何唱苗歌,以及她们在城市中演唱苗歌的意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