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主题发言(一) | 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7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7 浏览量:


7月7日上午10点1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主题发言(一)于线上如期开启。本场会议的主持人为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钱茸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陈吉风教授三位专家分别就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语言音乐学研究与地方曲艺研究进行了主题发言。

 

主持人:赵塔里木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张伯瑜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定义、范畴、方法与意义》

 

 

    第一位发言者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他的发言题目为《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定义、范畴、方法与意义》。张教授从七个方面对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分别是:“一次有价值的讨论”“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定义”“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范畴—— 三部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成果”“本人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基本认识”“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部分“一次有价值的讨论”介绍了2018年在北京举行了“第六届ICTM应用民族音乐学国家研讨会上中外六位学者的观点”。

    在第二部分“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中,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与斯文尼博·帕顿(Svanibor Pettan)做出的两种定义方式,并由此总结出应用民族音乐学的5项基本内涵。即:1、理论用于实践;2、文化局内人在民族音乐学学科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行为;3、不同音乐文化人们之间,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理念下进行音乐互动;4、音乐文化的局外人(政府官员等)对局内人 (演奏家)和音乐文化的管理;5、民族音乐学家通过学术研究来增强局内人对自身音乐文化的认识。

    在第三部分“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中,张教授对应用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做了回顾。从2006年,斯洛文尼亚“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学和民族舞蹈学”学术研讨会中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肇始,到2007年,维也纳ICTM第39届大会前的预备会中“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小组(Applied Ethnomusicology Study Group)”的成立,以及2008年应用民族音乐学第一次小组学术会议在斯洛文尼亚的成功举办形成的该学科的第一部文集,同时确立了该年会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规定,再到该小组成功举办的六届年会,并对第七届年会的举办做了预告。

    在第四部分“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范畴——三部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成果”中,张教授对《应用民族音乐学——历史的和现实的方法》(Applied Ethnomusicology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赫尔辛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牛津应用民族音乐学手册》三部重要成果进行了介绍,并根据《牛津应用民族音乐学手册》全书的七个组分,详致解析该著作,并将此书誉为目前为止最为权威、最为全面的一部应用民族音乐学教科书,张教授特别介绍了该书中泰顿教授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与看法。

    在第五部分“本人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基本认识”中,张教授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两个层面”和“应用民族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区别”两个维度进行讲述。他认为应用民族音乐学包括“个人实践与反思”两个层面,又通过大量实践活动的数据来强调“理论反思实践”作为应用民族音乐学的主体与本质。在“应用民族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区别”中,张教授又从研究中的“音声视角”、“行为视角”和“组织视角”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组织视角”是前两者的背后力量,也是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民族音乐学和应用民族音乐学两者之间的界限既清晰,又模糊;既有边界,又相互交叉,需要研究者在研究中自身对其的理解,所以,应用民族音乐学也是多视角的。

    在第六部分“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中,张教授提出了4种研究方法:1、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通用研究方法;2、关注当下;3、个人实践;4、社会责任。

    最后,张教授在“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中指出:应用音乐学要从理论思辩转向对社会实践的评价;要寻求对社会现实的改变;要使研究成为传统音乐范畴内社会变革的一种潜在力量,以此实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钱  茸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地域性多元音乐垦拓的有效武装-语言音乐学新书推介》

 

 

    第二位发言者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钱茸,她的发言题目为《地域性多元音乐垦拓的有效武装-语言音乐学新书推介》。钱教授的发言采用了自我问答的方式 ,围绕7个问题有问有答,分别是:

    一、语言音乐学与传统音乐学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中,钱教授指出语言音乐学是对传统音乐学的补缺;语言音乐学与传统音乐学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她强调语言音乐学是民族音乐学的分支分科,也是语言学的分支分科。它是借鉴现代语言学方法(包括记音方法、分析方法、思辨方法、教学科技手段等各种非音符类手段),结合音乐学方法,以地域性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跨界系统学科。其研究侧重点为:人类各群体声乐品种的原声唱词音声本体及其与腔的关系;各群体母语与相关地域音乐之间的关系。

    二、唱词在声乐品种中,是否只有对音乐的“影响”作用?

    这个问题钱教授认为需分两步作答:1.唱词自身就具有音乐性。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类艺术符号的双重身份。2.唱词的文学符号与音乐符号的一部分对腔又有“影响”,其中唱词音声又包括“显性”与“隐形”两种音乐符号。

    三、唱词音声在音乐技术分析时,只能是附属部分吗?

这个问题钱教授认为,有些范畴,非音符类手段(语言音乐学方法)的需求绝不亚于音符类手段,而应成为“核心认知手段”。这五个范畴包括如下:1.“乡韵”溯源;2.唱词音声本体解析;3.字音连接解析;4.双重桥梁解析(唱词音声既是语言与音乐之间的“桥梁”,又是音乐作品与大文化之间的“桥梁”);5.《乐说》音声解析。

    四、如何进行语言音乐学方法的基础训练?

    在这个问题中,钱教授认为需要重点关注语言学的符号,比如国际音标、“双音视谱”视唱;还要重点学习“音位学”与“声韵调”分析法。

    五、如何得心应手地操作这个方法?

    钱教授指出,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四点:1.实践积累;2.借鉴语言学的成果;3.有音乐意识地使用语言学分析法;4.“双六选点”的使用。

    六、两本书的侧重与读者群?

    在这个问题中,钱教授介绍了新出版的《语言音乐学基础》与《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并声明这两本书是为语言音乐学在音乐院校的系统化建设进行的初步尝试,她对这两本书做了一个比较导读:《语言音乐学基础》是教材体系,侧重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语言学知识,里面包含18个双音唱谱谱例以及较完整的7份学生作业可供参考。而《探究音符之外的乡音——唱词音声解析》是一本具有逻辑性与更深角度的理论专著,是一本立体读物。

    七、新项目《中国“乐说”研究》与两本书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中,钱教授指出《中国“乐说”研究》与两本书之间,是研究深化递进的关系,“乐说”是一种既可以纳入广义“唱词音声”麾下,又可以再辟蹊径的另一语言音乐学探究对象,它在声乐品种中,是与“唱”平起平坐的另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最后,钱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传统的音符类音乐解析手段,往往无法独立破解地域性音乐品种的奥妙。语言音乐学的参与,将使中国传统音乐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大踏步的提升。关于语言音乐学视角的个案,具体可以关注7月9日第二会场高彩荣、夏琳、米桢三位学者的发言。

 

 

 
 

陈吉风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东北二人转的文化探究》

 

 

    第三位发言者是吉林艺术学院陈吉风教授,他的发言题目为《东北二人转的文化探究》。陈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二人转的文化渊源与发展历程,即“二人转孕育时期与东北古老文化”、“二人转生长时期与东北传统文化”、“二人转发展时期与东北当代文化”。

    在第一部分中,陈教授首先对二人转早期的基本形态及东北古老的诸多文化作以简单的介绍。他指出,二人转之所以能够在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多种时代与文化的变迁后,将其基本形态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与东北古老诸多文化的渊源息息相关。

    在第二部分中,陈教授主要从二人转的唱腔、唱词、说口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二人转的生长之路。他说道,二人转自清朝嘉庆至光绪初期的近百年间,走上了一条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生长之路,以至近现代,它以东北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的吸收、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且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生命体。

    在第三部分中,陈教授阐述了二人转在当今时代呈现的多种文化势态。他首先通过诸多实例,论证了在当代多元文化冲击下人们对传统二人转艺术的坚定守护。又通过东北二人转的市场化运作和“剧场二人转现象”,揭示了二人转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发展变异。他特别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地方文化正在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并在国际文化大舞台上得以展露,相信在未来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开展下,东北二人转这个古老的艺术生命体必将绽放出新的发展生机。

    最后,陈教授在结语中讲道,东北二人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生命力源自东北人民的哺育与创造,源自东北民间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有与东北民间文化紧密相连,二人转才能够获得无穷的艺术生机与魅力,也只有深入地打开这些民间文化,人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