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第二单元】发言述要|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 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7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7 浏览量:

    7月7日15点5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二单元于线上开启。本单元共设六个会场,分别由11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和评议⼈,来⾃全国⼆⼗余所院校的21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述论发言。

 

 

 

【第一会场】萧梅小组

议题:1901-1902年伯特霍尔德·劳弗音响特藏

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主持人:萧   梅

 
 

评议人:吴  凡

 

 

金  桥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石破天惊,二弦传奇:劳弗档案中“上海胡琴”一曲的音乐学解析》

    该发言以“伯特霍尔德·劳弗档案”中所记录的一首录制于一九零一年的中国胡琴演奏曲为主线,叙述了这批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音乐历史录音的录制、保存和发现过程,并对这首乐曲在调式调性、旋律发展、音乐结构、演奏技法,乃至于录音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作出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对该首乐曲在中国二胡音乐发展历史上具备的特殊价值作出了概括与总结。

 

 

张  玄  上海音乐学院讲师

《“劳弗特藏”中上海部分蜡筒录音的音乐学研究》

    该发言以“劳弗特藏”中上海部分的蜡筒录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记谱和音乐学研究,对于1901年前后的录音中所呈现的滩簧戏、梆子腔、皮黄腔的结构、音域、板拍、润腔、唱奏关系等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和研究。从音乐形态分析和对比入手,结合录音中可听辨的唱词进行录音内容研究。聚焦录音中所体现出的剧种形成的早期面貌以及隐藏在声音背后的表演现场和戏俗、民俗,较为全面地探讨“劳弗特藏”上海部分的声音资料,对20世纪初上海滩精彩的民间戏曲曲艺剧种曲种所留存的声音价值。

 

 

凌嘉穗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候选人

《“劳弗”归家》

    该发言从“劳弗及其中国探险”、“最初录音项目”和“新世纪劳弗研究”三方面展开。劳弗基于人类学视角的录音之旅,因其独特的录音方式,呈现出上世纪初中国社会音乐和民俗生活“立体”的声音景观;中西方跨机构合作的“最初录音项目”试图复原、遣返和公开这批珍贵档案,从方法到技术,于国内珍贵音响档案的保存都是难得的案例和经验;于此,国内学者首次基于完整录音展开研究,拓展出乐器复奏实践、与唱片收藏家跨界合作和跨学科合作等方法,在不同学科视角下挖掘出“劳弗特藏”之学术价值。

 

 

【第二会场】

议题: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

 

 

 


主持人:姚  慧

 
 

评议人:崔晓娜

 

 

成  越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间歌舞中的“伞”文化符号研究——以运河流域民间歌舞为例》

    该发言对运河秧歌中的“伞”文化元素进行了探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以“伞”为标志的民间歌舞在大运河两岸传播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运河秧歌”,发言学者认为运河秧歌中的“伞”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或是一种表演形式,其同时也被赋予了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对权利的崇拜、对神明的崇敬等象征意义。

 

 

高  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社副研究员

《被认定的“标准”:新中国民族乐器标准化的实践与内涵》

    该发言着眼新中国民族乐器的“标准”与“标准化”研究,着重论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乐器如何从各执一式的原有样态被模塑为大众脑海中的标准化印象,变身为“民族乐器”的典型符号。发言学者指出,“标准”之所以为“标准”,因其具有典范、大众化、服务于行业量产三重功能性内涵,三者各自成立,又互有可能。发言学者认为,标准的认定,是迈出了通用生产标准的第一步,同时其也将认知和重建“方言”体系的后一步留给了今天。

 

 

何 璐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音乐系讲师   

《俗字谱乐舞教学与应用民族音乐学》

    该发言对于“俗字谱乐舞”这一应用民族音乐学领域的教学探索进行了探讨,这一探索是引导学生将西安鼓乐的俗字谱韵曲和敦煌壁画中的动作、造型、故事等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理解、表达和应用的实践性研究。

 

 

杨银波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多层语境下的身体记忆:刀郎木卡姆的“活性”之源》

    该发言对于刀郎木卡姆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思考,发言学者认为无文本依托的身体记忆是刀郎木卡姆传承中延续“活”态的根源,“活”态记忆的身体必须是长期浸润于刀郎文化系统之中,并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通过无数次的操演实践逐步将乐舞技艺内化于身体之中的。

 

 

【第三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杨  红 |

 
 

评议人:冯志莲

 

 

郭克俭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润腔”概念由来考——从“用腔”“小音法”说起》

    该发言对“润腔”概念的由来给予了学术考索,发言学者从“润腔”这一概念的析出开始探索,又将其概念萌芽、发展、借鉴、融汇、直至最终的提出进行了完整的梳理,还原了“润腔”学术研究的历史本源。

 

 

王宇琪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传统与新生——京韵大鼓< 百山图>演述实践》

    该发言对京韵大鼓《百山图》演述实践进行了阐述。发言中指出,传统曲目《百山图》(《碧天云外》)素来是“刘派”、“骆派”京韵名家的常演曲目,将该作品的不同演述文本置于相应的时空坐标中观察,其曲词腔韵不仅彰显出作为流派——乐人群体艺术创造以及自身的个性化呈现,亦是与时代完美契合的艺术精品。

 

 

徐 烨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汉剧< 宇宙锋>唱腔研究》

    该发言以文本和唱腔2个方面为视角,对汉剧《宇宙锋》的唱腔进行了研究论述,在探究此唱腔音乐形态语汇的共性与个性的同时,进而深入探讨了该剧唱腔的动态铺陈进行与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内在关联。

 

 

徐小明  安徽省亳州学院音乐系教授

《安徽亳州地区民间地方戏曲初探——以利辛县陆家清音戏班为例》

    该发言通过对陆彩侠民间清音戏班的考察,对清音戏的起源、清音戏的艺术特色、唱腔特点以及当今生存状态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阐述了清音戏在当今中国戏曲发展进程中的生存地位以及极其尴尬的生存状态。

 

 

陈浩捷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艺音琴行教师  

《杭剧改革刍议》

    该发言立足当下,通过对杭剧这一地方剧种目前的存续状态的考量,将其自1961年以来近半个世纪的“革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发言学者针对杭剧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小戏所面临的存续传统、“戏改”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阐释。

 

 

【第四会场】

议题:东北地域 音乐文化研究

 

 

 


主持人:关意宁


 
 评议人:乌兰其其格

 

 

党维波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追寻鄂伦春族的记忆》

    发言人通过对鄂伦春族文化传承的深入思考与研究,阐明了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不但承载着其民族文化最鲜活的记忆,更是其民族技艺的珍藏者。发言人特别说道,当下,越来越多的传承人致力于传承鄂伦春族历史文化艺术,传承人们正在用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活态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以全新的视角记述这一古老优秀民族的历史过往。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传说再造的乡愁音乐——以齐·宝力高< 苏和的白马>为例》

    该发言对于齐·宝力高的作品《苏和的白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言人认为,该曲作为承载乡愁的客体,既表达了作曲者本人对草原家国的多维乡愁,也在现场演奏中构织起乡愁认同,更带动了传说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传统再造。乡愁音乐作为表达自我和构建家园的实践途径,在个人和公共、过去与未来、传统到现代之间建起桥梁,以民族精神和商品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赵  洲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满族新城戏声腔音乐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以现代满族新城戏< 哈达山下>为例》

    满族新城戏,作为以满族的曲艺八角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剧种,在中国的戏曲届留有重要且独特的一席之地。该剧种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历经60余年,载誉无数。其声腔音乐在建立之初是以八角鼓的〔四句板〕、〔靠山调〕两个曲牌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曲牌的音乐乐句而成。该发言以现代满族新城戏《哈达山下》为主体,通过对其声腔音乐的研究,从而探究满族新城戏声腔音乐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哈斯巴特尔 | 评议人:哈斯巴特尔

 

 

沈  剑  集宁师范学院讲师

《察哈尔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察哈尔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对其继承应该是多方面的,该发言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剖析,研究其创作规律和特点,希望对于传承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陈思尧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都市“游牧”——恒哈图乐队研究》

    该发言对于恒哈图乐队进行了研究。恒哈图乐队的多元化为图瓦音乐文化带来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也影响了包括安达组合、HAYA乐团在内的国内外许多音乐家和乐队,多元化发展为民间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使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当今城市化信息化的语境下依然蓬勃。

 

 

陈苏蕾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跳菜音乐文化研究——以云南南涧地区为例》

    该发言通过三个部分去认识跳菜:1.跳菜的历史起源以及现状调查;2.对宴席跳菜的音乐特点的分析,包括调式、曲式、唱腔的特点;3.是关于传承人的采访,通过与传承人的交谈中去了解传承人眼中的跳菜。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实地走访调查,对传统民间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让这颗深埋于大山之中的“璞玉”能够散发出自己更加独特而绚丽的光彩。

 

 

【第六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佟占文


 

评议人:陈  爽

 

 

景安东  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戏曲艺术校园传承之探索》

    该发言对戏曲艺术校园传承的探索进行了叙述。发言学者通过绵阳师范学院近年来为了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从2004年开始逐步进行的相关实践,特别是2016年成立传承班以来,在川剧打击乐、川剧高腔、京剧演唱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论述了根植于民的戏曲在不同时期昭示出的强大生命力。

 

 

袁  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

《综合性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武汉地区三所高校为例》

    发言人以武汉地区三所高校为例,对综合性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融合的路径,以期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发展。

 

 

张露丹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体系中的相关基本问题探讨——以近十年(2010—2019)的现象观察为例》

    该发言以2010年至2019年为时段,在对其间传统音乐研究文献进行细致梳理的前提下,提出应于基础层面,对学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加以关注,其中包括对学科的名称、概念及研究方法、理念如何重新认识等。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