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第一单元】发言述要|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 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7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7 浏览量:

    7月7日14点,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一单元于线上开启。本单元共设六个会场,分别由12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和评议⼈,来⾃全国⼆⼗余所院校的27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述论发言。

 

【第一会场】
议题: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

主持人:贺  宇

评议人:杨玉成

 


乌兰其其格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
《“文化表演”与“口传艺术”——以东乌珠穆沁旗两次祝寿仪式及音乐调查为例》

    该发言以东乌珠穆沁旗两次祝寿仪式及音乐调查为例,详细的阐释了民俗仪式“口传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在变换的语境中,在交流模式中关照音乐文本及变化,对于应用和研究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  颖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鄂温克-埃文基”人聚居地音乐研究——基于对阿穆尔州五一村的考察》

    “鄂温克-埃文基”分布在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广阔的原始森林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音乐文化的中俄跨界民族。发言人以一个典型埃文基人聚居地为研究对象,对该社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的传承以及音乐教育等各社区音乐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徐  玥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系讲师
《贵州侗族风俗——“斗芦笙”的文化探究及声学原理》

    该发言从民族学、人类学、音响学以及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斗芦笙”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进行探究,提出了侗族音乐文化中“宗族群体性”的概念。对“斗芦笙”奇特的评判方式首次运用声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解剖,试图揭示“斗芦笙”评判方式的神秘面纱。

 

张庆辉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田野调查启示与音乐民族志构建》

    该发言通过借鉴哲学解释学的相关理念及分析框架,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融贯其中,希冀能为民族音乐学者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工作提供些许有益启示,以求构建出客观、真实并可供公众交流、共享的音乐民族志文本。

 

【第二会场】
议题:声环境与传统音乐
 


主持人:万钟如

 

 评议人:宁颖

 


万钟如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声环境与广府音乐变迁》

     该发言通过对广府音乐声环境的考察,发现广府音乐声环境的发展经历了由民俗空间(开放和半开放空间)向剧场空间(密闭空间)的转化,随之而来的则是现代电声技术的运用。这两个转变直接促成广府音乐三个颠覆性的转向:1、戏曲、曲艺的演唱改假嗓为平喉;2、乐器组合改“硬弓”为“软弓”;3、戏曲与曲艺合流。三个颠覆性的转向以后,铸就了广府音乐的统一形态。

 


刘  健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拟态与活态——浅谈传统素材在当代音乐创作的转译中遭遇的声环境问题》

    发言学者于2019年11月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王府音乐厅举办了“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2019刘健作品音乐会”。该发言从个人的学习与创作实践出发,刍议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创作与声环境实践中的转译可能。

 

杨  阳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曲以声传:山西明代“鸣玉楼”戏台的声学技术》

    该发言对“鸣玉楼”古戏台独特的设计理念及其中所蕴含的声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源神庙“鸣玉楼”古戏台声学价值与研究意义较大,为中国古戏台声学技术之重要节点,亦为中国宝贵的声学文化遗产。

 

曾宪林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南音表演声环境的变迁及其文化阐释》

    该发言透过南音表演声环境的变迁来诠释南音传统演出样式在新的表演声环境下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和艺术审美趣味,推动了传统南音文化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听众的审美观念需求,并以此为例论述了传统音乐可以进入现代剧场,适应现代观众对纯艺术审美的需求。

 

赵  媛  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晋祠声景观研究——以古戏台为中心》

    该发言基于各类文献的辨析与考证,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戏台形制结构的演变特征及祠貌的变化,同时结合声学原理、声学测量结果和声景问卷调查结果,对晋祠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及其声景观进行综合分析。

 


李  亚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讲师 博士
《中国传统音乐的声环境变迁——以江南丝竹为例》

    该发言以江南丝竹展演空间为重点,豫园中心茶馆为江南丝竹表演中心,讲解茶楼文化。发言学者从三个维度讲述了江南丝竹发生空间,其认为当时声音的描述金鼓齐鸣,是江南丝竹的环境特点同时也是古董交易活动中心,声音环境表示江南丝竹不需要静默的展演空间。本就是在声音环境非常丰富的地方来表演,在乡村俚俗当中对江南丝竹有争议,江南丝竹小细清雅,但实际上会用锣鼓等乐器,所以跟它整体的文化有关从历史、社会、音乐体验这些维度来探讨江南丝竹。

 

【第三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刘   勇 

 

评议人:孙  凡
 

陈晓娟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讲师
《民国期刊中戏曲乐谱的记谱方式研究——以< 戏剧月刊>为例》

    该发言从《戏剧月刊》入手,从剧种、乐谱撰稿人、记谱依据等不同角度入手,对月刊中收录的多种民国时期戏曲乐谱进行分析,同时对月刊中与记谱有关的文章进行学术归拢,总结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对戏曲乐谱记录的争鸣,从而管中窥豹,对民国时期戏曲期刊中的戏曲乐谱记谱方式及特点进行归纳。
 

啜泽宇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瞽者“逢春”:基于离散理论的凉州贤孝流变研究》

    该发言基于离散理论,关照音乐地理学视域,首先通过对凉州地理区域和多元文化区域概况的描述,学理性地展开对凉州地理区域内凉州贤孝与其他乐种与音乐形式的关系探寻;其次对凉州弦孝产生的文化土壤、乐人准备和乐器选择进行解释性思考。
 

董  桓  哈尔滨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媒体时代下赣剧的传播与发展—基于疫情期间抖音直播平台的个案分析》

    赣剧是江西的地方性戏曲,集高腔、昆腔、乱弹腔三种声腔为一体,剧目丰富,历史悠久,观众数量多,研究价值高。该发言特别关注了当今新媒体时代下赣剧团体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辩证的思考了新媒体平台为赣剧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游秀莲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泉州南音”(南管)在台传承教育研究》

   “泉州南音”源自泉州,盛行于泉、厦等闽南地区,十七世纪下半叶随着先民入台而流传于台湾,在台多使用“南管”、 “南乐”、 “郎君乐”称之。该发言以南音在两岸的传承教育为出发点,辅以实际田野考察,针对两岸研究传承教育问题进行探究。

 

【第四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关冰阳
 
评议人:徐  欣

 


夏侯玲玲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体验”南音——从天津音乐学院南音社团说起》

    该发言从天津音乐学院南音社团的学习与实践入手,介绍了南音社团成立、授课情况以及南音社团演出活动发言人通过参与南音社团的学习,亲身体验了南音的学习过程和从过去局外人至今日局内人的转变,从而对南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知。发言人将其亲身经历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陈志强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古琴美育现状与重建——从“文旅部人才中心古琴师资考评”谈起》

    该发言从“文旅部人才中心古琴师资考评”谈起,古琴对于中国文人“美育”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乐谱和中国音乐美学文献。这些文献结合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古代礼乐仪式、音乐思想、哲学观念以及古代音乐作品,介绍了历史上古琴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当下古琴独有的美育价值大打折扣的情况,以及古琴传承的现实困境,提出了通过重建社会评价体系、让古琴重新回归青少年音乐启蒙以及古琴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等重建中国古琴美育系统的观点。最后提出了古琴教学技术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

 

耿  君  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高校传统音乐教学如何“接着讲”——以鲁中地区五音戏为例》

    该发言以鲁中地区五音戏为例,从演员对待戏曲表演“戏比天大”的理念管窥地方高校区域音乐教学与传承的态度、力度,探索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可行模式。从现在”如何讲”到以后“怎样讲”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进行历时性、共时性及整体性比较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同质性研究提供一定参照。最后提出两点期待:1.整合国内高校资源,唤醒地方群体保护意识2.串联低于音乐文化,建立学科知识网。

 

关冰阳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教“材”与教材——高厚永两版< 民族器乐概论>比较》

    该发言以两版高厚永两版《民族器乐概论》教材文本为研究对象,就其中异同进行比较,并对中国传统音乐类理论教学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进入现代教育体制后逐步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讨论。阐述向前走是肯定的,回头看也是必要的。比较不单是为了看一位作者如何精进认识与研究,更是想尽量切回知识生产的源头。看待多样的“传统”知识怎样被整合并重构成为我们熟悉的模样。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乔志亮 | 评议人:乔志亮

 


周天星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潮州音乐管色定调机制研究》

    潮州音乐管色定调乐器包括昆曲笛、小笛、大唢呐、小唢呐等几种管乐器。该发言对潮州音乐管色定调机制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由于各类管乐器筒音调高不同,其“孔序”也各自不同,故而几种管乐器的调名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换机制。

 

蒲亨建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音乐的社会—历史、文化学分析深度观质疑——兼及对音乐本体分析深度观的重新认知 》

    该发言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与逻辑论证,对“音乐本体分析是一种浅层认知方式”、“音乐研究必须从社会—历史、文化学的背景条件下加以分析才能够达到更为深层的认知”等观点作出不同于当下普遍“共识”的肯定回答,以及对音乐本体分析深度观的重新认知。应用对比对音乐进行分析,以张伯乐为例列举了自己的观点,应用音乐本体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自然科学的方法。

 

杨善武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传统音乐一曲多用中的变化发展》

    该发言对传统音乐一曲多用中的变化发展进行了探究,他表示,传统音乐由于多种内容表现需要而形成了一曲多用,为了适应多种内容表现需要又形成了一曲多变。当通过研究真正把握了一曲多变的各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加以利用,有效地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

 

张天鹰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 普庵咒>音乐研究》

     该发言运用文献研究、音乐形态分析等方法,将《普庵咒》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揭示出了这一古老曲调的样貌,并对其传承和衍变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总结。

 

程  莹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普庵咒】流变研究》

    该发言在收集整理前人有关【普庵咒】器乐文献和曲谱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乐种中的【普庵咒】个案,运用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求综合音乐与历史、民俗、文化、宗教等学科,对这一曲牌流变背景、过程、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

 

【第六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胡  斌

评议人:齐  琨

 


崔玲玲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内亚学视阈下图瓦呼麦的声音表达与信仰》

    该发言从内亚学视角对图瓦呼麦艺术形式进行了探讨与诠释。在发言中,发言人首先根据个人长期以来的考察对“呼麦”一词的本土称谓、概念与缘起进行了解读;随后,发言人以大量的田野考察、访谈为依据,论述了图瓦人对“呼麦”的独特认知与理解;最后,发言人将图瓦呼麦放置于内亚学视野中探讨了图瓦呼麦在历史、地域与信仰文化中的形成与发展、传承与传播,与周边民族使用的呼麦有何不同,并解读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特征、世界观与审美心理。
 


东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新疆察哈尔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卫拉特化”》

    该发言的研究对象为西迁新疆的察哈尔蒙古族,主要讨论自“移民戍边”至今的200多年里,西迁新疆的察哈尔蒙古族与周围卫拉特为主体的蒙古部交流,文化上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发生一定程度的涵化,从而构成的新疆察哈尔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卫拉特化”现象。

 


董  宸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
《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总佛寺诵经音乐系统构建与发展研究》

    该发言结合杨民康上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材料,对之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跟踪调查,考证总佛寺—佛学院诵经音乐系统确立完善的历时过程。一方面,进一步对90年代的材料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和补充;另一方面,将过去与现在联结起来,对过去和当下的仪式行为、课诵套曲、音乐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曹  颖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西省长子县佛教丧葬仪式及其用乐研究》

    该发言将长子佛教音乐及其所依托的佛教丧葬仪式作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2020年进行的多次田野调查所获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基础,从生存空间、发展传承、仪式程序结构、音声概念下的音乐等方面展开论述,还原长子佛教丧葬仪式的历史样态,并在人类学视野下阐释了仪式本身及长子佛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