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非遗Day19 | 邢依楠老师主讲《当代视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

时间:2019/11/16 浏览量:

    11月15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邢依楠老师为郭尔罗斯蒙古族培训班讲授了一场题目为《当代视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的课程。

 

    本次课程,邢依楠老师为学员们讲解了数字化乐谱的制作,并带领学员们研究、探讨了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创新。

 

 

    邢依楠老师指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对于音乐的保护应当保留好演唱的音视频资料和曲谱资料。区别于传统的口传心授,当下对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保护应当整理好文字资料和曲谱。邢依楠老师为学员们示范讲解了雅乐简谱和finale这两种常规打谱软件的安装和操作,为学员们日后对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谱例整理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本次课程的第二部分,邢依楠老师为学员们介绍了电子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并欣赏了五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一首作品是法国工程师用钢丝录音机完成的作品《地铁练习曲》。这首作品产生于二战结束后,作曲家追求传统乐器发出的新颖的声音,并将自然界的噪音添加至作品中。电子音乐发展至今,分为三种层面:专业化电子音乐、社会化电子音乐和个人化电子音乐。

 

 

    第二首作品是极具地域性的作品《北海咏叹》。这首作品具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乐曲由京胡演奏,融入了京剧的唱腔,辅以电子化的音色。邢依楠老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定要利用好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蒙古族的长调、呼麦、马头琴就是蒙古族的文化符号,在日后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中一定要利用好蒙古族的文化符号。

 

 

    第三首作品是邢依楠老师在2018年发行的作品集《梵音》中的《祭II》。邢依楠老师与学员们分享了本首作品的灵感来源与创作过程。这首作品分为《念》、《忆》、《度》三部分,作品中运用了民族乐器的创新演奏技法,并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地震发生时间为特定数字参数,排列出若干个音阶和音列进行材料展开,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对生者的勉励,谱写了一曲悲壮、顽强、厚重的生命涅槃赞歌。

 

 

    第四首作品,邢依楠老师与学员们共同欣赏了新世纪音乐代表人物雅尼的作品《夜莺》。《夜莺》是一首为竹笛而作的作品,它在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表演空间与传统形式、不同音乐类别的结合等方面的创新给予我们在音乐创作中很多的新思想和启示,是外国作曲家作品中的中国民族乐器的表现。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