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10点2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十一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本单元共设六个分会场,分别由12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18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述论发言。
第一会场
议题: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
![](/__local/6/1D/1D/3B360359A890D0223EB1909ADD6_77076D3A_73E74.png?e=.png)
主持人|评议人:刘 嵘
![](/__local/3/7F/C1/08DF350D10F5238EA563A49850B_E40752DF_30EDA.png?e=.png)
刘 嵘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教授
《责任与互惠——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关怀与学术实践》
该发言建立在中国由理论关怀转向现实应用的趋势逐渐明显,虽然很多现实应用没有冠以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标签,但实际已经是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相关领域,所在的现象基础上,刘嵘教授从应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实践出发,探讨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范畴、对象和方法的相关理解。
![](/__local/1/0F/30/0A9CC25BBC6BF6980767A88B428_A82DDEF5_2DB34.png?e=.png)
梁 怡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项目秘书
《短期应用还是长期可持续性?—— 一座地方民俗博物馆的实践》
该发言以恩施土家民俗博物馆为例,探讨传统音乐以展演型民俗博物馆传承的可能性;观察博物馆对论文的使用,从而反思知识生产的过程和情境性,学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__local/6/8D/2A/C0518E2A0EF129EC297C303773F_B2D72E01_36519.png?e=.png)
刘 伟 中国音乐学院 硕士研究生毕业
《新媒体语境下湘西苗歌的传承与传播》
发言学者通过在凤凰苗族地区开展的田野调查,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管窥苗族局内人如何构建出“线上”苗歌,了解湘西苗歌如何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将苗歌进行传承与传播,探讨新媒体语境中苗歌的传播与变迁问题。
![](/__local/0/49/D3/A44C842C5A6570BBDE3A9BB4C56_33BE0086_2B2E0.png?e=.png)
张 鹂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族音乐学家在行动——以中国音乐学院雅乐重建的实践为例》
该发言以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复建项目为例,通过对沈洽、赵塔里木、谢嘉幸、周纯一、杨春薇等数位民族音乐学家进行口述访谈,探析几位民族音乐学家如何从理论关怀转向现实应用的具体学术实践。
第二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__local/8/59/EF/F86D88FF4DC2394240C1BD14BE3_E8D4CC0C_16FD2.png?e=.png)
主持人:姚 慧
![](/__local/2/19/F4/D468E07A6A36932E9DB9CC4DB52_087A6C88_164B4.png?e=.png)
评议人:张君仁
![](/__local/B/02/B1/FD6EB8B91A0B15F885F238E2B1C_43DEBD8B_5439F.png?e=.png)
马 聪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戏曲曲艺类课程在高等学校教学中面临的若干问题——以吉林大学为例》
发言学者通过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戏曲曲艺类课程开设学期、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考试方式、课外积累、和戏曲曲艺类课程学习意义等五个方面论述目前该类课程讲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探讨其解决方法。
![](/__local/A/8B/3E/1D916D965B9931768FDFE3642E5_E84454D0_3A6C5.png?e=.png)
马 萃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京剧新编历史剧的音乐发展研究》
该发言以京剧新编历史剧的音乐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其发展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深入了解京剧新编历史剧的发展,同时也对今后新编历史剧的京剧创作提供借鉴。
![](/__local/E/C2/C0/58DD54DC21A6C15D4312459A03E_3F299749_4979C.png?e=.png)
欧阳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清代“楚曲”音乐考论——以29种“楚曲”剧本为中心》
发言学者通过对29种“楚曲”剧本进行全面的梳理,考辨楚曲系列音乐术语的内涵,揭示早期汉剧音乐型态特征,并对楚曲二黄腔的来源及“楚曲二十九种”刊刻时间做出判断。
![](/__local/6/49/49/2299E02A307C6211016B08B6C9A_26836E6E_5154A.png?e=.png)
乔志亮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平遥弦子书腔词关系研究》
乔志亮教授详细分析了平遥方言的字调与曲调的关系,字调、曲调在不同唱腔时的偏重等;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对平遥弦子书腔词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梳理。
第三会场
议题:历史民族音乐研究
![](/__local/9/C3/00/2914F0E00EBBDDC9C8FF417E09B_F6A0B38E_1AC2F.png?e=.png)
主持人:郑 艺
![](/__local/6/1D/24/813A737F40F72CA9DCE3C349B10_97CD44CC_23006.png?e=.png)
评议人:齐易
![](/__local/9/80/B5/8D4D007202CCE84008C408EFA05_3B4F64BD_849B5.png?e=.png)
林雅琇 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闽台交流历史语境下的多元与混杂:福州十番音乐在台湾的流变》
发言学者以福州十番音乐为例,初步调查十番音乐在台湾的发展形成两种不同的传播路径。透过史料分析、曲谱比对、与实际田野工作相结合,综合探讨在闽台交流历史语境下,十番音乐在台湾的历史流变。
![](/__local/F/1D/90/37718F0C6BC321BFA907CFD663B_D47AD0A7_65883.png?e=.png)
叶嘉颖 北师港浸大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
《文化遗产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的族群认同与实践——冲绳御座乐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发言学者以冲绳的御座乐从当地族群无法直接认同到对这项文化遗产产生认同感为例,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探讨冲绳御座乐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概念与认同。
第四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__local/6/D5/BF/EE6C0821D1FFC25520B0FC38E51_2FB2C065_213D3.png?e=.png)
主持人:贺 宇
![](/__local/C/3F/C5/F4F1657752FFD8B3490FDE0CEE3_D24CAB3B_2718D.png?e=.png)
评议人:张伯瑜
![](/__local/7/22/A7/8E264AEA1F108FA925552E75E87_2801AAFD_3F93A.png?e=.png)
闫若婻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民歌的文化品性及教育功能》
发言学者通过界定民歌文化内涵,提取民歌的文化表征,指出民歌的教育功能即文化浸润的教育吸纳、立德树人的教育营养,文化传承的教育媒介,文化自觉的教育考量及国家认同的教育感召。
![](/__local/7/1B/C7/0FFF44B2248CC577FDE0A79B486_ECEB059A_37850.png?e=.png)
闫 旭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
《传统乐种习得过程中的“圈层”——以潮州音乐为例》
发言学者以潮州音乐为例,将潮州大锣鼓-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筝四种表演形式的民间“作乐”实践视为一个整体的观察与体验对象,理清民间乐人在习得过程中的传承体系。
![](/__local/6/D9/D0/8193FFDEA2E21AD9BF405EB06F7_E5CF6F4D_4343E.png?e=.png)
赵永山 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高级教师
《“花儿”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该发言积极探索在校园音乐教学中开展“花儿”传承的活动与青少年教育的相关问题,这将对“花儿”在校园的传播、传承、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__local/0/A2/08/0D19589BCF909F5334AC7F86B78_EB413509_1D668.png?e=.png)
主持人:杨 红
![](/__local/4/FC/16/2C5F18120E9B1DA520F7E6F8ED1_0A103C0C_20E6A.png?e=.png)
评议人:刘 雯
![](/__local/B/E3/10/722528D43D4CD6CC21B4038B81D_14DCA316_58737.png?e=.png)
钱 彤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
《从阿炳到刘天华——音乐传播视阈下的中国民族器乐发展》
钱彤教授将阿炳与刘天华两位音乐大师器乐作品两种相异的传播途径进行对比,探究两者的音乐传播方式对民族器乐作品经典化塑造上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其对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启示意义。
![](/__local/6/FB/82/09FC78A245389E8FF11F4D4E2CB_C962854F_5A4BE.png?e=.png)
秦 栋 广西艺术学院教师
《板式变化体渊源考》
该发言学者以板式在戏曲的作用为切入点,从戏曲的渊源中查找板式的渊源。以唐大曲《秦王破阵乐》和周《大武》之间传承关系辨析,认为板式变化体可追溯至周《大武》、周大阅,并不局限于戏曲的渊源。发言学者旨在更为确切地考证板式变化体的可追溯时期。
![](/__local/0/EF/51/C5A81B5CF3512CF9717AAF7124F_3B88602A_36287.png?e=.png)
桑 坤 中国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
《托布秀尔设品的乐律学分析》
发言学者通过对制作于不同时期、不同部落的五个有品托布秀尔样本的弦长数据分析,辨析其中蕴含的乐律学特征。
第六会场
议题: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
![](/__local/E/04/38/6CA6EBB443748FA0BB3A17855EA_11E5884B_1504E.png?e=.png)
主持人:胡 军
![](/__local/D/43/CE/738745D3BF6E04A70C41252BC12_4F315F9D_1E592.png?e=.png)
评议人:乔建中、哈斯巴特尔
![](/__local/D/26/5B/3F84D11CB192391C5988A476ACA_1141C2E1_7DCAD.png?e=.png)
张天彤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贴近保护与传承的民族音乐学---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科研、教学实践为例》
发言学者认为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以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为基础,学者将所持有的学术观念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在现实生活当中加以应用和践行来切实推进现实社会音乐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发言学者依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发言学者多年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抢救式调查、挖掘、梳理、重构、展示、传播等实践过程为例,围绕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高校学者的使命与担当、如何将研究成果转换为教学生产力等问题进行思考。
![](/__local/D/96/1E/F98FF63276E051202713B47642E_8AC70121_385AD.png?e=.png)
卢晓梅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三三归九、九九归一——平架嘎琵琶与侗人音乐观》
发言学者以平架嘠嗓琵琶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侗族区别于其他地区侗人,不唱侗族大歌而以唱平架嘠嗓琵琶歌闻名于世。发言学者不但对其独特的“嘎有三韵”歌唱技巧、歌唱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也对侗人独特的音乐文化观念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