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第十单元】发言述要|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10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10 浏览量:

    7月10日早8点3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十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本单元共设六个分会场,分别由12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23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述论发言。



第一会场

议题:“声音的历史”荆楚传统音乐音响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主持人:孙凡



评议人:万钟如



马晓澄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20世纪汉剧唱片与剧种传承发展之关系》

    发言人以20世纪汉剧唱片为研究对象,对四个时期唱片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而后又从传播学与符号学的角度,将不同历史背景下唱片符号及内容的重要信息予以分析,进而讨论其与汉剧发展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又以多位演员与戏迷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总结唱片传播对汉剧音乐传承发展的影响表现,以及所隐藏的相关问题。




沈慧丹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北民歌音响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湖北地区民歌资源丰富,发言人以《湖北民歌集成》的曲目为参照,以其学校音响资料室的资料为基础,通过不同渠道对湖北的民歌音响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比较研究,探讨湖北民歌在现当代的传承与演变。




杨玉婷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20世纪楚剧音乐音响资料研究》

    发言人以20世纪楚剧音乐音响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整理与分析,对楚剧音响资料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楚剧音响资料与楚剧发展史实的关系,从中总结出音响资料传播对楚剧音乐传承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楚剧理论研究和楚剧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



第二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崔玲玲



评议人:郭克俭




刘  雯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京韵大鼓多声部音乐形态与乐人的音乐观》

    发言人通过呈现京韵大鼓乐人的乐器作用观、伴奏观、协和观、流派观、个性伴奏观等演唱演奏传统来解释京韵大鼓“胡咬弦、琵琶塞缝”多声部音乐形态特征,说明不同套路、伴奏手法、流派是如何影响着多声部音乐形态的变化。




许  璐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湖北大鼓名家付群刚< 三婿拜寿>唱腔分析》

    发言人以湖北大鼓名家付群刚演唱的代表性唱段《三婿拜寿》音频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唱腔特色。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音高性处理”、“节奏性处理”、“力度性处理”、“音色性处理”四个方面,对其唱腔艺术进行了音响形态分析。




杨  赛  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歌诗表演理论——以傅雪漪为中心》

    中国歌诗表演,既要借鉴传统戏曲理论,又要从中国民歌中汲取养料,还要参照国际声乐技术。发言人结合实践,在傅雪漪先生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歌诗表演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明词意、蕴情感、行韵腔、造意境、出韵味、大合乐。




殷慧娟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旧剧改革”经验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启示——以1948年的石家庄戏曲改革为例》

    194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社评,提出“旧剧必须改革”。发言人以1948年的石家庄戏曲改革为例,从新生的石家庄改革“旧剧”的经验中,探究可鉴之义,解决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让戏曲在现代化发展中“屹立不倒”。



第三会场

议题: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主持人:董  宸



评议人:崔晓娜



张  林  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清永陵祭祀大典仪式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新宾满族自治县在建构与其身份相匹配的音乐文化体系中,音乐经常与建构的仪式相互依存。发言人认为在建构的“清永陵祭祀大典”仪式音乐中,被当地人称为“丹陛大乐”的乐曲名为《导迎乐》。《导迎乐》在当今新宾满族音乐体系中作为宫廷音乐的标志,不仅塑造了满族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也强化了区域认同,同时体现了满族的英雄祖先崇拜观念。




张  颖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历史与现场之间:俄罗斯卡尔梅克人歌中的“共情”延续》

    发言人以卡尔梅克人的民歌为例,在口头文本与历史文献互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同一族群在不同地域的互融与变迁给民族音乐带来的影响和变动;同时,关注民歌在当下的“共情”现象,即通过现场歌唱唤起人们的记忆或人们通过歌唱表达诉求与心声的现象。




张宇新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歌研究的一则特殊规律——燕赵小调【大四景】研究》

    发言人从俗曲【大四景】在各地的分布数量、音乐形态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其起源为燕赵地区;并进一步对燕赵地区【大四景】的代表性曲目进行历时与共时的综合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旋律、唱词特点,来探寻其生发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对全面民歌起到补充参考作用。同时,【大四景】的较为清晰生发过程与鲜明的遣词风格,对于进一步认识民歌创作的内涵有一定帮助。




赵坚娣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由调意生发琴曲——< 秋风词>流变路径中的琴乐创作》

    《秋风词》结构精炼、曲风古雅,既是当下琴人入门必弹的小曲,也是古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发言人以《秋风词》为研究对象,从其流传的琴调变化、结构变化、琴乐语汇变化、歌词变化四个方面探究琴曲创作。其中歌词变化在流变中对琴曲风格起到主导作用。



第四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齐  易



评议人:钱  茸




吴  艳  新疆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教育系讲师

《新疆阿合奇县色帕巴依乡库姆孜传承与调查研究》

    发言人以色帕巴依乡的库姆孜与库姆孜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演奏形式、音乐特点和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文章通过梳理文献,对色帕巴依乡的库姆孜有总体的概述;其次,对其进行田野调查;再次,描述库姆孜的演奏形式、音乐特点、传承现状;最后,对库姆孜奇表演的曲目进行分析,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总结,提出传承库姆孜音乐和保护库姆孜奇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肖  瑞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

《新媒体时代下内蒙古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探析》

    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课程的建设在我国艺术学科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中,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的兴起为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改革之路。发言人以内蒙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运用与实践创新情况。




徐  潜  吉林师范大学讲师

《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现状与思考》

    发言人基于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统音乐融入不足的现状,阐述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传统音乐传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研究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论证传统音乐在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传承方法以及研究策略。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刘富琳



评议人:田耀农




刘  勇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关于胶东道乐所用音阶的两个案例》

    该发言所举的两个案例都与“清商音阶”有关。发言人经过实地调查,与当事人反复核实,证明“哑乙”一说为詹仁中先生当时记谱失误,而误导了黄翔鹏所导致。这一连串的失误源于记谱的疏忽与“测音”的草率,管子的音列,也没有“哑乙”,而是原位的乙。也就是说,胶东道乐并不使用清商音阶。




刘志燕  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渝东南彭水道场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的混融性特征特征》

    发言人通过对彭水梅子垭乡道场三次田野调查中,在冯秀平、左青松两坛掌坛师口述资料及七天道场实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之上,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对彭水道场之信仰、仪式、音声三方面的混融性特征进行了辨析,以期初步展示道场丧仪的基本面貌。




毛剑雷(Corey Moore 英国)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方学者于道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变化趋势》

    发言人在强调道教音乐于研究方法上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某种局限的基础上,延续英国学者Stephen Jone的方法,探索道教音乐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在社会大众文化和数字媒体空间中相互影响,并提出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对道教音乐理解的个人看法。




孟凡玉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敦煌驱傩词“赶五句”民歌的地方属性考索》

    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作于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十二月的驱傩唱词极为珍贵。发言人以敦煌遗书中驱傩词中的“赶五句”民歌为研究对象,追溯其历史渊源,与湖北民歌进行对比,证明其自带的区域性特征,并举例探究当代民歌中“赶五句”的流传区域。



第六会场

议题: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



主持人:钱  彤



评议人:王先艳


姜春花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传统农乐元素在朝鲜族广场民俗乐舞文化中的作用》

    发言人主要围绕移民时期由朝鲜半岛各个地区传入到中国的传统农乐元素在朝鲜族广场民俗乐舞文化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论述传统农乐在广场民俗乐舞文化中的特点以及广场民俗乐舞对于社会的意义与重要性。




曲国凤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辽宁复州鼓乐现状分析》

    复州鼓乐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已达到最好的时期。东北辽宁复州鼓乐被多家专业音乐学院邀请,立足东北 ,走向世界。发言人全面介绍了复州鼓乐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传播状况,对这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  嵬  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契丹-辽与中原音乐文化的互动交流》

    发言人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论述契丹—辽与中原音乐文化互动交流。契丹-辽音乐文化在契丹本土草原文化基础上,承唐比宋、学习于后晋,实现了南北方之间、长城内外之间、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番汉文化之间、宋辽文化之间互动交流与融合,为中国丰富且统一的艺术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蕴涵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区域—吉林道教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道教音乐主要指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也是由远古时期的祭祀音乐中发源并传承至今。发言人从道教音乐的源流出发,通过对三清宫道观的道教音乐文化形态研究,探究其民俗性,分析道教音乐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价值意义。




冯志莲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现代视域下的东北曲艺音乐审视与构想》

    目前国内外东北曲艺音乐的相关研究,不仅研究者不多,且较少从学理上探究与东北曲艺音乐生成与其相关的背景环境、音乐内涵及外延等“上下文”。发言人鉴于近年来我国人文艺术研究的理论视野不断拓展,重新审视东北曲艺音乐的内质与特征,为其传承、发展、创新和转化进行富有时代品质特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构想。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