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第九单元】发言述要|中国吉林·202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7月9日分会场

时间:2020/07/09 浏览量:

    7月9日下午15点50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分会场发言第九单元准时于线上开启。本单元共设置六个分会场,分别由9位业内专家担任各会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院校的22位学者根据其所在会场的不同议题进行了论述发言。



第一会场

刘红小组:历史及现实观念下的传统音乐状态观察——几个民歌事例的解读与解释




主持人、评议人:刘红




顾芸帆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之所唱 还歌于民——民歌的概念及其属性认知》

    该发言从“民歌”的概念、属性及其本质的考量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民歌”以及“唱民歌的人”进行梳理考究,阐述“民歌”这一概念之下的人、环境、内容的变化形态与方式。




曹艺佳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乐户、乐人身份认同与民俗民间音乐功能意义变迁》

    该发言以“乐户”、“乐工”这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作为切入点,观察在朝代更替、政治斗争中,“乐户(工)”们身份地位的改变。从而阐述当演唱者自身状态发生改变时,演唱场域、状态、目的以及欣赏者等层次的变化令“民歌”产生的变化特点,以及历代“民歌”的记写者的群体特征等问题。




何  柳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民歌“形态”与民歌“音乐形态分析”》

    发言人认为,民间音乐多以口耳相传,单纯地将某首民歌对应于歌词内容做音乐形态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望文生义的状况。基于此,该发言以几首改编民歌为例,阐述民歌演唱者的心境、状态及演唱场合发生变迁时,对歌曲内容、情绪和功能的影响。



第二会场

议题:戏曲曲艺的研究与教学问题




主持人、评议人:孟凡玉



李逸帆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从< 西河戏>、“集成”相关卷册及各“县志”中看“西河戏音乐”的搜集、整理、记录与研究》

    该发言以反应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西河戏音乐状况的《西河戏》、“集成”相关卷册以及近代成书的县志这三类文献为考据对象,就目前有关西河戏音乐的搜集、整理与纪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此阐述西河戏的现状以及发展不足之处。




梁慧珠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草原上的高亢声响——晋剧在内蒙古西部的流传演变该发言通过对晋剧流传入内蒙古的现象探究发现,在这一本土化的过程中晋剧出现了如“倒板腔”、“四喜腔”、“正旦腔”等演唱速度非常快的唱腔,并且在语言表演中融进了地方语言特色。此外,内蒙古地区的佛乐与民间音乐以及其他外来剧种同样对晋剧产生了影响。发言人认为人是音乐的主体,在“人-音-地”的结构下,晋剧的地方化、民族化是动态的,不断汇入新的血液。




张  斌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中国戏曲音乐学科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

    戏曲音乐的研究从20世纪初到现在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该发言者通过对《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戏曲志》两本资料的研究,将戏曲音乐研究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综述,并对当前戏曲音乐研究现存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刘富琳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从明嘉靖< 荔镜记>到潮剧< 陈三五娘>——梨园戏、潮剧同名戏的历史流变与音乐特色》

    该发言以传统剧目《陈三五娘》为例,结合其相关文献中对其原本故事的考据资料,从剧情和音乐两个方面对历代刊本与今日梨园戏、潮剧演出版的进行考察,阐述其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梨园戏、潮剧“同源异流”的音乐特色。




刘红洲  安徽省亳州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亳州二夹弦戏曲音乐初探》

    该发言以安徽亳州地方戏二夹弦为考察对象,从该戏曲种类的真声吐字、假声托腔、真假声有机结合、巧妙融合南北戏曲演唱技法、律起伏跌宕善于运用大跳音程、多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从而阐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会场

议题: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李月红




吴晓梅  宁夏灵武市职业学校教师

《宁夏板桥西道堂诵经仪式音乐研究》

    发言人认为,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和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的宗教音乐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该发言将全国哲赫忍耶门宦影响较大的吴忠板桥西道堂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相关的文献与田野考察提炼了详实资料,充分阐述了其发展历程,建筑、仪式日程及诵经仪式音乐特征。




格  多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 赏心悦耳目之喜宴>中的衬词运用》

    发言人认为,古乐谱《赏心悦耳目之喜宴》不仅对个别衬词做了特殊记号,而且诸多衬词的产生和运用是有规律可循的。该发言结合藏文语法、宗教乐谱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古乐谱中运用的衬词记号同藏学中运用的相同记号进行比较研究,为构建藏族传统歌曲的衬词体系打下基础。




徐雯煊  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

《阮历史演变研究》

    阮是我国古老乐器之一,该发言以阮作为研究对象,以“历时性”发展为主要路径,将阮还原到历史语境中,从自身的形态特征、表现形式、时代背景、社会及文化各个方面出发,阐述阮的变迁过程及发展轨迹。




俞梦烨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佤族木鼓史》

    该发言以佤族的“通灵神器”木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考古遗迹、崖画图像、族人史诗与熟语的梳理,结合民族音乐学家艾伦·洛马克斯与维克多·格劳尔两位学者提出的“歌唱度量衡”方法,将木鼓置于族群生存的历史语境之中,深入分析木鼓型制与功能、音乐声响及性别隐喻的变迁,深入阐述其声响中所隐藏的历史脉络。




张  凡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鼓班与歌咏队——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城市音乐生活断影》

    发言人认为,清末以来,中国城市的音乐生活在社会转型下,呈现出从人口复杂性衍生出音乐文化的多层、多元化的共性。该发言以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城市音乐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其鼓班与歌咏队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区域音乐研究对象内部的“不融合”性或为是一个区域音乐活力的源泉的理念。



第四会场

议题: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主持人:刘  嵘




评议人:崔玲玲




石  坤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分析—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少儿乡土音乐为例》

    发言人认为,在社会变革及国际交流带来的文化冲击下,中小学音乐课堂出现了传统音乐边缘化的趋势。该发言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的系统分析,阐述了学校教育对培育学生爱国意识、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苏双双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系助教

《中国钢琴音乐在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的传承》

    发言人认为,将西洋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创新结合的钢琴作品作为教学曲目在应用型高校中使用,可以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该发言就中国钢琴音乐的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提出应重视学生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认同,将地方性音乐文化纳入学校钢琴音乐教育中,并将创新与民族元素有机结合,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吴璨莹  泉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音人“主位-客位”关系探究》

    发言人以其自身作为“南音民间社团成员”、“早期南音进课堂学习者”及“高校南音人”的经历为切入点,以研究者、学习者之间引发了“主位-客位”的动态转换为研究主体,结合对南音活动中出现的“一次性演出”与“历时性出演”的阐述,说明南音传统馆阁文化在南音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南音学习者浸染南音馆阁文化的必要性。



第五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刘  勇




评议人:杨曦帆




凌  崎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乐种学视野下的汉江上游地区孝歌研究》

    该发言立足于乐种视野,以汉江上游地区的孝歌表演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乐种研究与区域音乐研究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发言人认为“唱孝歌”属于“固定性”的仪式,孝歌作为乐种来说有其固定的唱词、唱腔和锣鼓牌子,呈现出典型的形态结构,担负明确的社会功能。不同的仪程中有各自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这是在历史的传承、传播以及表演者的长期表演实践中形成的。




刘东兴  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

《环境教育的典范:灌耳音——河西走廊民间唢呐艺术传承方式研究》

    发言人认为河西走廊一带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中成了多元共存、互相影响、不断建构的特点。该发言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当地民间艺人普遍称唢呐艺人传承、习得方式为“灌耳音”,并且以“灌耳音”为例,阐明了教育学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刘  曦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4级本科生

蔡际洲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琴曲< 流水>演奏版本比较》

    该发言选择音高性处理、节奏性处理、力度性处理和音色性处理这四个研究角度,并且借助Adobe Audition CC 2018 for Mac和VoceVista Video Pro for Mac两种软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补充的方法,来对丁承运、龚一、吴文光三位当代琴家所演奏的琴曲《流水》的音频进行可视化研究,从而阐述了三者演奏版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第六会场

议题:新研究




主持人:胡  军




评议人:张伯瑜




尹 剑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浅析史诗典籍的局限性——以彝族< 梅葛>为例》

    该发言主要从楚雄州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典籍文本出发,以历史时间为维度,指出每个文本阶段的价值与不足,围绕新版《梅葛》史诗的生成背景,典籍作用、“演述”现场和“作乐”细节等方面展开论证,深入阐述典籍当中的局限性,为全面详实地看待《梅葛》典籍提供思考。




尹  翔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候选人

《1999-2019: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世界大会二十年——基于< 传统音乐年鉴>(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和< 学会通讯>(Bulletin of the ICTM)之文献分析 》

    发言人以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世界大会近20年的发展趋势为纲,根据《通讯》中的议题解释以及《传统音乐年鉴》中的发言,总结其议题设置和具体研究。该发言从“议题设置的地区因素”、“新议题的出现”以及“热点议题总结”三方面对议题做出解读,阐述各议题内部的发展及梳理所反映出的“学科方法论的变化”和“中国学者及与中国相关的研究”等问题。




余御鸿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师

《江雪古筝作品的创作意涵诠释》

    发言人结合其自身带领御乐古筝乐团赴广州举办“筝林漫步—江雪古筝作品音乐会”专场演出经验,对作曲家江雪在近年来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的叙事语言、音响结构、折射的意象等方面进行阐释。此外,该发言也对两岸间古筝艺术的未来发展前景、青年作曲家的机遇与创新意识做了一系列展望。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