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交流 对外交流

走进田野 ——“田野数据采集方法”师生对话会

时间:2017/06/20 浏览量:

 
走进田野
                                                                             ——“田野数据采集方法师生对话会

作者:王颖 
   
        2017年6月20日下午13:30,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刘桂腾老师与音乐学系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了一场关于田野调查方法的师生对话。对话会由音乐学系王颖老师主持,吉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吉风教授出席。
 
 
        刘桂腾教授,现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生态音乐学团队”特聘专家,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刘老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在满族音乐和萨满仪式音乐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对话会上,围绕音乐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这个主题,刘老师现身说法,与同学们进行了轻松、深入的学术交流。

 

         就田野调查中数据采集操作层面的问题,刘老师以自己长期的田野实践为例,针对我校音乐学系同学们的实际状况,他强调了掌握“绘图”和“国际音标”这两个技术手段的实用性:学会简单的绘图技巧,能够在田野现场迅速、形象勾勒出一件乐器的基本形制,进而方便记录相应部位的数据,以便后期田野数据档案的整理;掌握国际音标这个技术,有助于对少数民族语言或一些地方方言的的记录整理。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综合”这个优势,即使本专业没有开设这些课程,也应该拿出业余时间主动去旁系学习(比如吉艺就有美术专业)。刘老师还以许多事例,与同学们交流了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例如在民间乐器数据采集方面,他以鼓为例说明了乐器数据的采集要求:尺寸、材质等形制数据,以及持器方式、演奏技巧和乐器配置等。刘老师特别告诫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琐细”的操作,一个田野数据是否有效并具有学术价值,要看操作方法是否规范,这是专业与业余的区别。
 
 
 
        田野调查中如何更好地从访谈对象那里获取有价值的资料,之后又怎样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提升学术表达的理论高度等问题,也是许多同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刘老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为例,强调了熟悉学科史、阅读经典和掌握“跨学科”方法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关注一些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动态,涉猎一些相关学科的经典文献(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以学习和借鉴一些合适的理论工具、分析模式,对提高论文的理论高度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刘老师还特别强调:要学会与调查对象交朋友,当然这不是一两次就可以做到的。访谈对象对我们的 “戒心”需要在来来回回的交往中,用真诚来打动他们。访谈中要耐心聆听,对象偏离主题你可慢慢拉扯回来,但不能做“先入为主”式的引导。其实,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在有意无意的“唠嗑”而非一问一答的“调查”中获取的。
 
 
 
         对话还延伸到一些学术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们必须是因为热爱某个对象(一个乐种或某个音乐样式)才去研究“他者”文化吗?刘老师明确回答:未必。因“热爱”而研究当然好,然而有些研究对象的选择并非完全如此。刘老师坦言自己的萨满音乐研究并非缘起于“热爱”,而是出于当时受指派创作“满族音乐”作品的需要。但在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学科理念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使自己即使不是为了接受那种文化而去研究,也能够发自内心理解他文化存续的合理性并敬重文化当事人,而且成了终生奋斗的学术目标。我们对“文化相对论”的遵奉,并非认为全人类的文化没区别,对每个族群、每个人都适用,而是承认文化间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是“差异”而非“差距”;承认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不是反人类的文化),进而,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个阐述,解开了一些同学踏入学科门槛的心理疙瘩。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师生对话一延再延,将近傍晚,终于在刘桂腾老师轻松、风趣的解答和同学们不时的笑声、意犹未尽的提问中打住。通过这次对话,同学们对田野调查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同学们走进田野,开启了一扇充满学术动力与激情的大门。
 



撰稿/王颖
摄影/张毅
© Copyright 2017 吉林艺术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